第10部分(4 / 4)

永樂時期在元大都的遺址上重建北京城,規模比原來更為宏大。但由於修建過程中,向南擴張,將原來位於大都城外的通惠河包入城內,這使得原來可以由通州直抵積水潭的航段不能再用,故將這一段航道埋入地下,成為暗河。漕船開至城東東便門,便不能進入。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在今東便門外修建大通橋,成為通惠河新的起點,所以明代的通惠河也稱大通河。但由於水源等問題,通惠河並不暢通。故明初大運河的漕糧至張家灣停泊,由陸運至京倉。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詔平江伯陳銳等疏浚通惠河,雖有所成效,終因水源不足,且河道狹窄,試用兩年後,河道又淺澀如舊,不能順暢通行。其後政府多次議修,都不太成功。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客觀的水源問題等,還受到許多的人事牽制。

歷代朝廷的水工水事很重要的部分就在於河務與漕運。明清時人們常把這兩個部門與專制權力把持的另一領域:鹽政,合稱為“河漕鹽三弊”,而河漕二弊尤甚。明清兩代的漕運總督,與一般封疆大吏相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