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4)

積,方圓達一百六十丈;二是將房舍改為磚瓦結構。修成後的貢院,外面圍有荊棘牆。門朝南向,門前立有三個門坊,左邊的門坊稱“虞門”,右邊的稱“周俊”,中間的稱“天下文明坊”。內有兩道重門,左右各一,以備稽查。再進去又有一道龍門,實寓“鯉魚跳龍門”之意。穿過龍門直甬道,則是明遠樓。在貢院的四角各有樓相望,作為瞭望監察之用。自東向西共有號舍七十區,每區有七十間。將號舍原來的木板屋改為瓦甓,可以避風雨,防火燭。再往北走,中間為至公堂。堂分七楹。至公堂以東有一間供監察之用,再往東有三間供彌封試卷以及供給的場所。至公堂西面為對讀謄録場所,共兩間。至公堂後面為燕喜堂,有三楹。自東向西,有室凡十六楹,供諸書吏、工匠居住。其後為會經堂。堂東西有二十三間經房相連,供同考官居住。

萬曆的這次貢院重修,基本上滿足了京師的春試和秋試,直至明亡,貢院都未再大修過。清人入關,沿襲了明代的科舉制度。京師的科舉考試仍然在明代貢院原址上進行。只是明代建的三個門坊分別改名:中門改為“天開文運”,東門改為“明經取士”,西門改為“為國求賢”。到了雍正時期,貢院有所修補。乾隆年間,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乾隆還親自去視察,並留有:“從今不薄讀書人”的詩句。清末廢除科舉,貢院改作他用。近幾十年,隨著北京城的發展,現在的貢院只剩下被改造過的兩個四合院,均已破舊不堪,與四圍的中國社科院以及供富豪居住的“貢院六號”等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 (胡吉勳)

在北京城周圍,明人的陵墓眾多,但明代思想家的墓,北京可能就只有一座,那就是通州的李贄墓。三百年來,滄海桑田,李贄墓也歷經風雨,幾經遷移,但終於在通州西海子公園內儲存下來了。

李贄不是北京人,他出生在福建晉江,而他最後選擇北京通州作為人生的歸宿,說到底,與他的思想有關。作為思想家,李贄在明代後期獨樹一幟。明代以孔孟儒家思想及程朱理學為官方正統思想,李贄卻對孔孟之學及後世道學家,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其激烈程度,在整個封建時代,可謂空前絕後;同時,李贄還對許多歷史問題,作出了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新評價。由於被統治者和道學家們視為異端,李贄四處不得安身,不得已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來到北京。此時他已75歲。

李贄這次是從河南商城的黃櫱山而來,奉同他前來的是通州人馬經綸。1600年他不顧朋友的勸阻,回到了他生活過的麻城龍湖,準備在那裡以終天年。而麻城的反對者對他的歸來,非常惱火,害怕他的叛逆思想在此漫延,於是他們糾集人眾,以維護風化為名,搗毀了李贄的芝佛院。李贄只好逃往黃櫱山的朋友處。此後不久,曾任御史的通州人馬經綸來到黃櫱山訪問李贄。馬經綸本想在武昌為李贄建一安身之所,但後來考慮到武昌也是惡人聚集的地方,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到通州時,李贄已是病魔纏身。連年的東奔西走,風波險阻,嚴重地損害了這位老人的健康,本就瘦弱的身軀,就更顯老態。但他神清志明,並充滿樂觀。面對病魔,李贄還是李贄,還是那個具有非凡鬥志的人,他不會輕易倒下。馬經綸的家在通州城裡,李贄在馬家一邊養病,一邊仍舊讀書不輟。在這裡,他完成了《九正易因》這一易學著作的最後修訂,這是他一生無數著作中,唯一在北京完成的書。

通州,原不是李贄心目中的終老之所,他有家不回投奔朋友耿定理,把黃安作為歸宿;黃安不成,改為龍湖;龍湖不成,不得已來到通州。但他很快就認定了通州,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的百年之計,就在盤山了!”事實上,哪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哪裡就是他的歸宿,這就是李贄。1601年冬至1602年春,病魔再次肆虐,李贄自感來日無多,便寫下了《李卓吾遺言》,對自己的後事進行了安排。

也許,命運之神不允許一位鬥士就這樣平淡地走完人生的里程;也許,上天希望鬥士最後敲擊一次醒世的警鐘。於是,一個悲壯的結局,在1602年春天拉開了帷幕。

萬曆三十年(1602年)閏二月,在惡勢力的支援下,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上奏彈劾李贄,誣衊李贄有三大罪狀,一是惑亂人心;二是行為不端;三是敗壞風習,他說,李贄現在移居通州,他一旦進入京城,就會像在麻城一樣蠱惑人心。請求懲治李贄,並焚燬其書籍。明神宗令五城兵馬司嚴拿治罪。於是兵士馬不停蹄直奔通州。

這時的李贄已重病在床數月,對外界的這一切毫不知曉。當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