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盒薷春螅��樵鶴鰲兌烙固眉恰芳耙烙固瞄毫��
正是由於首善書院的講習者與東林書院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及書院在京城日益擴大的影響,使朝中的閹黨寢食不安。
朱童蒙首先發難,他上疏天啟皇帝,說如今廣寧失陷,人心浮動,京城之地不宜聚眾講學,以免招朋引類,開門戶之漸,將來勢必難以控制,應該安心本分,以東林為戒。馮從吾反駁說:“正因為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才應該以講學提醒人心,激發忠義。” 御史倪文煥上疏誣衊首善書院所講為偽學,說鄒元標等人“聚不三不四之人,說不痛不癢之話,作不深不淺之揖,噉不冷不熱之餅”。鄒元標也上《陳共學之原以定眾志疏》,指出:早在隆慶初年,內閣首輔徐階就曾集諸臣千餘人講學於京城,手書“識仁、定性”二書,與諸人討論。萬曆十三、十四年,臣鄒元標在京城也每月講學於演象所,當時的執政大臣也嘗過而相問。天下治亂,繫於人心,人心邪正,繫於學術。如今陛下有經筵日講在先,卻不許京師講會,臣甘願罷官歸田。這時魏忠賢剛剛開始竊權,也屢傳中旨,說宋室之所以亡國,在於講學,皇上將嚴禁此事。葉向高為首善書院力辨,並要求與鄒元標共同辭官,天啟帝的態度稍有緩和。但閹黨郭興治和郭允厚卻攻訐不已,甚至將首善書院比作山東的“賊妖”。
鄒元標歸意已決,於是加太子太保,準乘驛歸鄉。臨行前又上《老臣去國情深疏》,字字情真意切,一時間奏疏天下傳誦。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書院被罷講。天啟五年(1625年)正月,在閹黨“十孩”之一李魯生的建議下,撤去書院的匾額和對聯,改書院為“忠臣祠”。同年七月,在四川道御史倪文煥的催促下,閹黨矯旨下,砸碎書院石碑並丟擲門外,拽倒先聖牌位,焚燒經史典籍,拆毀廳堂建築。八月閹黨毀天下書院。
鄒元標歸鄉後不久便與世長辭,終年七十三歲。魏忠賢矯旨削奪了鄒元標的官職。為了讓喜宗看起來有趣味,閹黨王紹徽將東林黨人比作《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編成《東林點將錄》,所列第三十八名,即是“天傷星武行者左都御史鄒元標”。
崇禎帝即位後,剷除了閹黨,東林黨人恢復了名譽,重又贈鄒元標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忠介。
崇禎時首善書院還在,當時大科學家徐光啟與耶穌會士湯若望等奉旨修正曆法,書院經過一番修繕,暫作歷局之用。也有人建議應恢復書院,重立被砸碎的石碑,繼續講學。但時過境遷,經天啟朝一場浩劫,此時東林黨人半數零落,這一願望已沒有實現的可能。 (張憲博)
公元2005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前院,一位施工工人與往常一樣,揮鍬剷土,但鏟子卻碰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待他好奇地扒開土層,眼前的景象令他驚呆了。一尊栩栩如生的白玉武士石像,呈現在他的面前。
石像高約3米,底座寬約1。2米,由一整塊漢白玉巨石雕琢而成。石像的裝束是武將打扮,頭戴翅盔,身穿戰甲,胸前有護心鏡,手臂上戴著護肘,腳蹬戰靴。臉部雕刻尤其細緻,眉頭緊鎖,怒目圓睜,甚至連眉心痣與抬頭紋都刻畫得活靈活現。石像的花紋是以對稱的形式雕刻而成。但在戰甲下邊,兩邊的雕刻花紋並不完全一樣,一邊是牡丹,另一邊則是菊花。
專家聞訊很快趕來,經過鑑定,確認這是1623年製作的一尊武翁仲。石翁仲是中國古代皇室與上層官員陵墓前的一種裝飾,有文武之分,武將稱武翁仲。那麼,這尊武翁仲守衛的是誰呢?他又為何與主人一起,被長埋地下了呢?
在香山的重巒疊障中,在碧雲寺的朝鐘暮鼓中,這尊石像沉睡了三百年,這個秘密也塵封了三百年。隨著石像的出土,這個歷史之謎是否也會隨之而水落石出呢?
“這個武翁仲是明朝大太監魏忠賢的陵墓裝飾。”專家的結論石破天驚,也讓我們的思緒回到了遙遠的明朝,依稀望見那個壯碩的身影。
魏忠賢,明朝天啟年間任司禮秉筆兼東廠太監,一個出身乞丐、權傾天下的“權閹”,一個為禍亂朝綱,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的“罪人”,一個聲名狼藉,揹負萬世罵名的“惡人”。
魏忠賢生於隆慶二年(1568年),北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人。若論外貌,魏忠賢可以算是一表人材,身材魁梧,面貌英俊。若論智謀,他也十分機警。如果他能如常人那樣耕田經商,養家餬口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從小喜遊樂,儘管已經娶妻生女,卻仍然聲色犬馬,流連於賭廠樂坊。在一次豪賭之後,輸了個白茫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