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的方法。他的相貌與機智,都吸引了客氏,二人結成了“對食”的關係。明代宦官與宮女儘管不能像民間那樣談婚論嫁,但卻十分嚮往,所以結成了類似夫妻的“對食”關係,也即“對面而食”的意思。結成“對食”的宦官與宮女要彼此忠於對方,不得再與其他異性發生親密關係,否則將會被視為不忠。
而魏忠賢透過與客氏結成“對食”關係,利用客氏對於熹宗的獨特作用,先後扳倒魏朝和王安,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獲得了在奏疏上批紅的權力。按照明制規定,奏疏上達中央後,內閣先用墨筆在奏疏上寫上供皇帝參考的初步意見,稱為“票擬”。然後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寫上最終處理意見,稱為“批紅”。但許多皇帝懶於批紅,便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理。但秉筆太監一般不敢對票擬有太大改動。而魏忠賢每當熹宗忙於木匠活時,就把奏疏拿去,請熹宗批紅。熹宗就非常生氣,讓魏忠賢自己辦理。時間長了,魏忠賢便徑自把奏疏拿去批紅,任意竄改。而內閣也都是他的私人。魏忠賢從而掌握了朝廷決策。此外,魏忠賢還兼任東廠太監,掌握了明朝的特務機構,利用這一權力,魏忠賢可以肆意逮捕與鎮壓政敵。
看到魏忠賢如此專制朝綱,東林人士紛紛上疏彈劾。魏忠賢誣衊遼東經略熊廷弼透過中書舍人汪文言,向東林人人士賄賂,於是大興“汪文言獄”,並藉此將東林人士一網打盡。從此魏忠賢便專制朝政,內外大權一併收攬,人稱“九千歲”,官員們為魏忠賢在全國範圍內遍立生祠,甚至監生陸永齡請求將魏忠賢配祀孔廟。一時對於魏忠賢的歌頌,盛囂全國。
至此,魏忠賢當世的榮華富貴,已無以復加。但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對於身後事充滿憂慮。太監由於脫離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無法在死後得到後代的香火祭祀,他們對於這一點,都是充滿了遺憾的。由於這個緣故,他們對宗教,尤其佛教具有一種親和感。佛教對於傳宗接代的不同觀念,使太監們找到了自己人生方式的理論支援。所以,明朝太監往往在生前十分積極地參與佛教事業,比如修築寺廟等。而對於死後葬地的安排,也往往傾向於選擇寺廟附近。因為這樣的地方不僅風景清幽,符合風水的觀念,而且在他們看來,能夠沾到寺院香火旺盛的光,也能夠得到佛祖的保佑,來世得到好的報應。引薦魏忠賢進宮的本管太監孫暹,與御馬監太監,魏忠賢的照管老叔劉吉祥,死後都選擇在京師西郊香山碧雲寺附近埋葬。
香山地處北京西郊,山巒起伏,風景清幽,由於山頂有石,狀似香爐,故有此名,是一處名勝之地。據明朝內閣大學士商蕁�凇斷閔接臘菜錄恰分械募竊兀�臘菜略諤瞥�北鬩丫��⒘恕@�稹⒃�醬��閔降牡匚桓�又匾��喚齷適矣朊�骶�@創耍��矣臘菜亂蠶慊鶩�ⅰ6�淘撲碌那吧肀淘柒鄭�閌怯稍�艘�砂⒗彰炙�āO閔街鸞コ晌�本└澆�桓齜鸞堂�健�
到了正德九年(1514年),明朝御馬監太監於經在碧雲庵的基礎上,修繕而成碧雲寺。碧雲寺的地位逐漸超過了永安寺,成為明朝皇帝、太監們拜謁佛祖、求香還願的重要寺院。明神宗為碧雲寺題寫扁額,稱“蒼松古柏,水天一色。”碧雲寺附近也成為太監們首選的墓地之一。
魏忠賢也正是看中了香山碧雲寺的環境清幽、木鐸陣陣,將碧雲寺後選為他的墓寢之所,並從天啟三年(1623年)開始建造。為了修築陵寢,魏忠賢耗費了國庫大量存銀,這在許多明人的奏疏中是可以看到的。魏忠賢的陵寢規格是遠遠超越他的身份的,是仿照皇陵的標準建造的。不僅有石馬、石羊、石虎,還有石人。按照《明會典》的規定,三品以下官員是不能有石翁仲的,而魏忠賢的官職僅為四品,卻有石翁仲,並且高達3米,與十三陵皇陵3。2米的石翁仲相差無幾,遠遠超過明朝大太監田義墓前的高2米的石翁仲。而且透過這次出土的石翁仲看來,雕刻裝飾非常精細,十分罕見,也是違反規制的。而在石翁仲鞭的手柄與鞭的連線處,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二龍戲花”圖案,而非“二龍戲珠”。因為龍的圖案一般只有皇室才能使用,魏忠賢陵墓用龍與花的結合,代替龍與珠的結合,一方面是要比附皇帝,另一方面,又不敢明白地表達出來,所以做了折中,這些都反映出魏忠賢對於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的自詡。
儘管魏忠賢為身後世做了詳盡而奢華的安排,但造化弄人,天地無情。在熹宗去世後,魏忠賢很快失勢,自縊後被戮屍於河間府。他的屍體自然也未埋葬到那豪華的墓寢中。清軍入關後,魏忠賢的黨羽葛九思等隨清兵入關,將他的衣冠葬於碧雲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