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1 / 4)

�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這段神道現俗稱為石像路,全長615米。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至欞星門,長250米。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稜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雲龍紋。

通常望柱均置於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則置於神道中間,這也是朱元璋的獨特之處。石望柱之後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高各為3。18米欞星門、御河橋: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為欞星門,門已不存,僅存石柱礎6個。從遺蹟看,欞星門應是三開間的建築。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即到御河橋,也稱金水橋。御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現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透過御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第二部分:明孝陵寢主體建築。自正門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門(即正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築有圍牆。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的風格。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進行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

現為五門,黃瓦、朱門、紅牆,正門上方懸掛長方形門額,豎書“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正門東側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警示保護孝陵的注意事項。碑殿: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後被毀。現在的碑殿是清朝時改建的,是一歇山頂,三開間,紅牆小瓦建築,南北正中各開一門,亭內立有5塊碑刻。正中一塊上刻“治隆唐宋”4個鎏金大字,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這是因清朝剛統治中國,康熙執政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謁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臥碑兩塊,分別記敘康熙、乾隆謁陵紀事等。享殿:碑殿之後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原孝陵殿已毀,尚存3層須彌座臺基,通高3。03米,臺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臺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可見當時該建築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現存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殿後100餘米處是大石橋又稱昇仙橋。過了大石橋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築的最後部分方城、明樓、寶頂。方城、明樓、寶頂: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正中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顯然為後人所制。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明樓在方城之上,原為重簷黃瓦大屋頂建築,屋頂早已毀,僅存四壁磚牆,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南面開3個拱門,其餘三面各開1個拱門。方城明樓以北為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地。寶頂近似圓形,原名獨龍阜玩珠峰,周圍砌有磚牆。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採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儲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

玄武湖公園。玄武湖公園位於南京城中,鐘山腳下的國家級風景區、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之中,是江南最大的城內公園。巍峨的明城牆、秀美的九華山、古色古香的雞鳴寺環抱其右,佔地面積472公頃,其中水面368公頃、陸地104公頃,是古都南京名勝古蹟的薈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娛樂休息公園。玄武湖中分佈有五塊綠洲,形成五處景區。一為環洲,步入環洲,碧波拍浪。細柳依依,微風拂來,宛如煙雲舒捲,故有“環洲煙柳”之稱。其中,假山瀑布盡顯江南園林之美,其中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太湖石組成的“童子拜觀音”景點尤為壯觀。二是櫻洲,櫻洲在環洲懷抱之中,是四面環水的洲中洲。洲上遍植櫻花,早春花開,繁花似錦,人稱“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