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3 / 4)

與邊界平行,便於物資運輸和兵力機動。而蘇方一側的卡累利阿地區是一片渺無人煙的荒漠。從列寧格勒到摩爾曼斯克只有一條與邊界平行的鐵路和兩條通往邊界的支線。加之蘇軍無論是人數還是重灌備數量都遠遠超過芬軍。因而後勤補給方面芬軍明顯佔優。所以雖然對蘇聯的強大國力忌憚不已,但芬蘭軍隊的總司令——傳奇人物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依然自信可以獲得衛國戰爭的最終勝利。

戰爭爆發後,雙方的作戰行動主要集中於在邊境的四個地區,即卡累利阿地峽、拉多加湖東北、邊界中部和貝薩謀(今稱貝辰加)地區。其中戰略要地卡累利阿地峽是蘇聯發動這次戰爭的主要目標。這裡交通條件較好。有單線鐵路4條和石質公路10條。可通向芬蘭西北。

地峽寬約100公里,地形起伏,車輛可以通行。但缺少便於遠距離觀察的制高點。武奧克薩河縱貫其間,水量充沛,多間以深水湖泊。維堡是該地的唯一一個小工業城市,也是過往蘇芬邊界的必經之地和最佳通道。而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則是卡累利阿地峽的人工屏障,是蘇軍進攻的重點,也是最難啃下的硬骨頭。

曼納海姆防線經過芬蘭10年苦心經營,業已形成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它由縱深約90公里的3道防禦地帶組成。各道防禦地帶均依託沼澤湖泊等天然障礙物,構築有670個永備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有近800個地下暗堡,並以塹壕和交通壕相溝通。在主要防禦地帶前設有20~60公里縱深的保障地帶。主要防禦地帶前和保障地帶內廣泛設定了防坦克和防步兵地雷和防坦克樁砦、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崖壁。

歷史上蘇軍在這條防線上損失極其慘重,但在這個時空,因為曾經派人觀摩解放軍攻克日本關東軍要塞群的戰鬥,蘇聯早早就將口徑達到203毫米的b4重型榴彈炮派上了前線,在航空部隊與t34坦克群的掩護下靠近目標進行直瞄炮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無數的芬軍連一個敵人都沒打死,就犧牲在被轟塌了的堡壘要塞當中,芬蘭人以為堅不可摧的防線幾乎是輕而易舉地便被蘇軍突破了。

而蘇軍的損失不過是百餘架飛機(包括受傷飛回但沒法修復的)和數量稍多的坦克,這對如今擁有上萬架作戰飛機和上萬輛坦克的蘇聯來說,根本無足輕重。而與歷史上戰況大相徑庭的,並不僅僅是這一處戰場。。。。。。

拉多加湖東北地區有一條繞過拉多加湖北岸通往卡累利阿地峽南部的接近路,但其距離較遠,且在賽馬湖與拉多加湖之間有一段狹長的隘路,易被守方堵塞和截斷。半年前剛剛成為本時空蘇聯第二個坦克集團軍的蘇聯第8集團軍下轄2個坦克軍和1個機械化軍(機械化步兵),擁有超過800輛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效仿中**隊以裝甲兵在朝鮮半島上利用狹窄通道長驅南下的經典戰例,快速切入芬蘭腹地,威脅芬軍主力的側翼。

面對蘇軍的裝甲叢集,芬軍3個步兵師雖然在游擊隊的配合下節節阻擊,但與歷史上戰爭在冬季進行、由於地處寒帶而黑夜極長以致於蘇軍的空中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截然相反,如今卻是晝長夜短的晚春,這令蘇聯的轟炸機如魚得水,給予了芬軍極大的打擊。而芬軍戰前挖掘的反坦克壕等各種野戰工事也因為蘇聯第8集團軍擁有上萬名機械化步兵而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蘇軍的步兵雖然戰鬥力因為“大清洗”的緣故而下降得非常厲害,可是akm自動步槍等新型自動武器的廣泛裝備卻令他們的火力暴增了十倍以上,因此實際戰力絲毫不比芬軍遜色。

當前線陣地被蘇軍的步坦協同撕開了一個口子之後,裝甲洪流的威力立刻顯現出來,七八百輛坦克和裝甲車長驅直入,在蘇聯龐大機群的配合下將後方的芬軍一下子衝得稀里嘩啦。芬軍雖然英勇作戰,但還是在短短兩三天內傷亡大半,很多部隊甚至撤退都沒撤退得出來,遭受到了各條戰線中最慘烈的失敗。。。。。。(未完待續。。)

第五百四十章 蘇芬戰爭(下)

邊界中部是芬蘭最狹窄的腰部地區,有3條通往波的尼亞灣要地奧盧港的接近路,沿此西進可對奧盧港形成外線包圍之勢。從索木斯薩耳米到奧盧港橫寬只有120公里,一旦打通此線,可將芬蘭攔腰切成南北兩段,從而將極大地影響整個戰局。但這一路裝甲部隊完全無法參戰,這對蘇軍來說是很不利的,也正因為這樣,芬軍集中了幾乎所有能夠擠出來的機動兵力,試圖打一次漂亮的殲滅戰,以獲得體面議和的籌碼,但卻在蘇聯轟炸機群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雖然成功全殲了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