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歸蘇聯之後。蘇聯人這才放下心來。開始準備對芬蘭動武。但由於需要時間來消化新佔的波蘭東部和其後不戰而降的波羅的海三國,加之蘇聯這時也並沒有吞併整個芬蘭的計劃(注1),所以蘇聯人還是決定先禮後兵。
蘇聯於1941年1月5日邀請芬蘭政府代表赴蘇談判。談判於1941年1月11日在莫斯科開始。在這次談判中。蘇聯除建議蘇芬雙方簽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衛芬蘭灣外,還進一步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即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這是談判的關鍵,蘇聯得到這塊土地後,列寧格勒就不會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了。)的蘇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里,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前蘇聯,為期30年。
為了補償芬蘭的領土損失,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2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然而,漢科半島卻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對蘇聯政府完全信不過的芬蘭政府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蘇聯的提議。
這時的斯大林已經決定用武力手段解決問題,但由於之前中國東北戰場的經驗教訓,令他明白在寒帶和亞寒帶地區的冬季和春季都不適合用兵、尤其是展開進攻行動,同時他也想借這次戰爭試驗一下t34等新式武器的實戰效果,為此必須將這些換裝了新式武器的精銳部隊從各地陸續調往蘇芬邊境,這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所以斯大林並沒有馬上下令對芬蘭動手。
直到這一年的5月2日,蘇聯軍隊才在上級的密令下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結果不出意料地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隨即以此為藉口廢除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5月14日,蘇聯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逼近曼諾海姆防線,比歷史上晚了一年多的蘇芬戰爭終於爆發了。。。。。。
注1:因為在蘇聯人的眼中,整個西方都是他們的潛在敵人,因此在國力發展到足以與整個西方抗衡之前,他們還是不願過分刺激西方列強的,所以這個階段蘇聯的擴張主要還是為了國土安全方面的考慮,而非是單純的對於土地的貪婪。甚至冷戰之後也是如此,蘇聯對於西方一直十分恐懼,強硬的姿態和擴張的國策不過是強裝出來嚇唬西方罷了,只要西方態度一強硬,蘇聯立刻就慫了,這一點從古巴導彈危機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不過俄羅斯文化中對於土地的貪婪也不能說一點影響都沒有,與西方更傾向於採取盟約或者傀儡化來獲得戰略屏障或者緩衝的間接控制手段相比,蘇聯更傾向於直接將其併入版圖之中,這一點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開始改變。(未完待續。。)
第五百三十九章 蘇芬戰爭(中)
芬蘭作為一個小國,自知無力單獨同一個大國對抗,它對未來戰爭的設想是:“如果芬蘭不幸被捲入一場與大國牽連的戰爭,芬蘭可以指望從進攻芬蘭的大國的敵國方面得到援助”。芬蘭軍事當局計劃,依靠曼納海姆防線牽制並消耗蘇軍兵力,在取得外援後實施反擊,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前蘇聯議和。
但即便如此,若不能夠抵擋蘇軍一段時間,外援也是根本無濟於事的,芬蘭在拒絕蘇聯的無理要求之後估計到蘇聯可能大舉入侵,就未雨綢繆地提前開始了全國總動員,並在卡累利阿地峽疏散居民,堅壁清野,作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到戰爭開始時,芬蘭陸軍已經擴充到了15萬人以上,另有預備役人員30萬、後備役“民衛軍”10萬以及婦女服務隊10萬。但芬軍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彈藥油料,全軍只有反坦克炮約100餘門,槍彈僅夠2個月、炮彈僅夠3個星期作戰之用。空軍同樣不足,僅有轟炸機30架,戰鬥機56架,偵察機59架,而且型號較舊。
但芬蘭舉國上下卻無不同心抗敵,甚至芬共成員也大多站到了本國政府一邊,拿起武器對蘇作戰,成為繼中國之後第二個民族感情壓倒了意識形態的赤色組織。不過這也因為之前一部分芬蘭**人前往蘇聯之後卻反而被蘇聯國內愈演愈烈的“大清洗”所鎮壓,增加了芬共對蘇聯的不信任感;另外更因為芬蘭獨立後建立了一個清廉而高效的政府。國內不但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各階級的差別也明顯縮小,因而緩解了社會矛盾,贏得了國內人民的普遍擁戴。
此外,蘇芬邊境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縱橫,交通不便。但芬境縱深地區公路網發達,有數條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