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缺乏統一的領導,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的一盤散沙,如何能與如狼似虎的德軍抗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個時候歐洲各國的**基本上都受到蘇聯的控制,而斯大林此時因為蘇軍陷入阿富汗泥潭、加之中東歐的冬季不宜用兵的緣故,尚不想與德國翻臉,因此就要求他們不要參與,否則以**政黨普遍較強的組織力,肯定會給小鬍子製造更大的麻煩。而另一方面,在各國反德情緒高漲的時候卻因為蘇聯太上皇的指示而不作為、甚至支援納粹對佔領區和傀儡國的統治,這無疑令那些政黨在本國民眾之中的形象完全崩塌,以致於後來蘇德開戰後,他們再想發動民眾掀起武裝暴動幫助蘇聯的時候,已經沒多少人睬他們了。。。。。。
但真正最關鍵的,則是另外兩個原因,一是由於有小鬍子這個瘋子領袖和德國人的“盲從”,使得德國政府在制定一些政策的時候可以無視通常觀念中的利害得失,因此“小國並不需要戰勝大國,只需要讓大國明白吞併自己會得不償失,就足以自保。”的定論就不那麼適用了,因為小鬍子只要開疆拓土,德國為此要損失多少錢、德軍為此要死多少人,只要不嚴重到動搖德國根基,他是根本不在乎的。。。。。。
第二點則更為關鍵,如果是被佔領的是中國這樣縱深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光靠全面的游擊戰就能將本國人口相對不足的侵略者拖垮。但德國本土加上奧地利和捷克蘇臺德區的總人口加起來不下8000萬,比西歐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都多得多,就連戰前的法國也不過4000多萬人口,更不要說是低地三國那樣的小國了,何況德國工業化的程度也有優勢。
因此德國政府完全可以在自己不傷元氣的前提下掃平各個佔領區的抵抗,極端一點的話,德國政府甚至可以選擇將當地人殺光然後從本土直接移民過來,以德國的人口和國力,承受得起在此過程中的損失,因此西歐國家想要光靠自己的游擊戰就將德軍趕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當年日本吞併臺灣(人口約為日本本土的7%)、吞併朝鮮(大約28%)乃至吞併中國東北(大約42%)後都能逐步掃平抵抗力量,但全面侵華(中國當時人口其實應該已經接近5億了,是日本的7倍。)後就陷入泥潭而最終被拖死,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早在日本收不住嘴選擇了“鯨吞”中國、而中國又恰恰有一個組織能夠領導全國人民以正確的策略與日寇死拼到底(這一點也必不可少)的時候,抗日戰爭的勝利就不再有任何的疑問了。。。。。。(未完待續。。)
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民戰爭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與中國遍佈山地丘陵的地形不同,西歐的地勢相對平坦,而基建狀況更是遠非現在的中國可比,這些都有利於正規軍而不利於游擊隊。但這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原因,硬實力的對比、外部環境乃至雙方策略等因素對游擊戰最終的結果影響更大,要不然抗戰時期也不會有名聲赫赫的“平原游擊隊”了。。。。。。
經過這番探討,胡衛東意識到了一個目前還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正確地理解人民戰爭思想,這一點從很多軍官習慣於將軍隊“現代化、正規化”與“人民戰爭”對立起來就可見一斑。事實上無論是重視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而輕視“人民戰爭”思想;還是重視人民戰爭思想,而反對解放軍進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都是錯誤的。
作為一個軍工專家,胡衛東對於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的意義比任何一位其他將領都更清楚,但他並不認為人民戰爭只是國力不如人的無奈之舉,因為即使是實力相當的兩個國家交戰,一方只有軍隊投入戰爭,另一方卻是舉國上下全民動員,那麼哪方會贏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胡衛東認為“人民戰爭”這個大殺器如果用好了,不但能夠讓弱國戰勝強國,同樣可以讓強國的戰爭能力變得更加強大。
考慮到“人民戰爭”這個詞已經約定俗成地與全民游擊戰聯絡在了一起,胡衛東不得不在偉人默許後。將“人民戰爭”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概念。其中廣義的“人民戰爭”指的是一種建設國防的思路,其核心思想為“軍民一體”,而這又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透過廣泛的軍訓和國防教育,提升普通平民的軍事素質和國防意識,這樣一則可以令其在戰爭爆發時可以更快地成為合格的戰士,如果遇到強敵,大家也都知道自己該怎麼組織抵抗乃至轉移婦孺和物資等重要工作,而不致像抗戰初期的大部分平民那樣,很多人別說抵抗了,就連逃都不知道該怎麼逃(例如家中財物哪些優先帶走哪些可以放棄之類);二則利於養成“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