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也不畏戰。”的良好國民心態。這樣即使戰爭突然爆發,也不會出現大的混亂,利於國家集中力量反擊侵略者。這兩點自然都不容易做到,但以此作為努力的目標。卻是沒錯的。
而另一方面。則是指國內的經濟要同時考慮到國防的需要。從小的地方說,“軍民兩用”要大力提倡,無論是產品還是裝置;從大處說。則是要求全國的經濟和工業佈局必須兼顧國防安全,這個時空新中國建立後之所以將條件較好的沿海地區放到一邊(除了青島、上海與大連這三個造船基地。),而優先建設內地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城市,固然是因為洛陽工業區的基礎與蘇援的幫助,也同樣有這方面的考慮。
誠然,這麼做在經濟上往往不太划算,尤其是短期來說,但現在二戰局面漸趨白熱化,中國要想獨善其身,就得預先作好準備才行,因為對戰爭準備得越充分,就越能避免戰爭。歷史上偉人力主建設了大三線工程,甚至因此嚴重影響了經濟建設(當時大三線建設【不過其中也有一部分經濟建設的專案就是了】的總投資比同時期對經濟建設的投資多了好幾倍),而後來核戰爭並沒有打起來,很多人就認為這麼多錢白花了,要是都用到經濟建設上多好?殊不知正因為中國準備充分,當時的蘇聯政府覺得即使對中國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手術”,也沒法將中國一下子打倒,而給美國留下插手的時間,那場核危機才得以避免。。。。。。
而如果日後真的又與外國打了起來,那這些工作就更有必要了,歷史上蘇聯若不是未雨綢繆,提前在東部建立了烏拉爾、新西伯利亞等新的工業區,日後蘇德戰爭初期被德國一波流打懵而丟掉大部分老工業區後再想翻盤,即使有美國的援助,恐怕也會十分艱難,而抗戰爆發後才開始轉移工業的南京國民政府就更是一個反面典型了。。。。。。
不過,胡衛東也反對將國防安全的需要無限拔高,而完全無視經濟上的效費比。例如英國水壩被炸後很多同志都覺得水庫在戰爭時期太危險而反對建設,胡衛東為此還以“不要因噎廢食”為標題讓秘書按照他的意思寫了篇文章,指出只顧經濟效益固然只能建成“脆弱的繁榮”並因此變得無比畏戰(經濟體系對戰爭的承受能力極差,一打起來、甚至只是被經濟封鎖了,國內經濟就要崩潰,對外自然就硬不起來了。),但為了國防安全或者別的考慮而完全忽視經濟效益更不可取,因為這是極大的浪費,畢竟現在的中國可沒美國那麼雄厚的本錢,在這些矛盾中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才是正確的做法。
而在只交給偉人、周公等少數幾位中央領導看過的一份秘密報告中,胡衛東還展望了未來熱核武器(氫彈)恐怖的威力與遠端彈道導彈防不勝防的特點,並指出這兩樣武器被世界主要強國掌握後,將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恐怖的核平衡,從而為世界主要強國帶來長期的和平,到那個時候,國防安全的重要性肯定就會相對下降了。
而且在核戰爭的背景下,類似大型水壩這種遭到攻擊後會釀成可怕後果的設施,只需要提高要求,令其達到“非核彈不能毀”的堅固程度,別為了省錢造那種結構上存在著明顯弱點的拱形水壩,到時候就不再是國防安全的隱患,因為若是敵國敢於用核武器攻擊大型水壩,那就意味著一場核大戰的爆發,在雙方核彈數量都足以“確保毀滅”的前提下,被洪水洗地與被核彈洗地,又有多大差別,何必多此一舉呢?或者換句話說,即使多此一舉了,反正都是同歸於盡,又有什麼差別呢?(未完待續。。)
第六百六十五章 得失之間
而胡衛東所謂“狹義”的“人民戰爭”即是大多數同志原來理解的“人民戰爭”概念,指的是戰爭中的具體策略,胡衛東的認識是透過廣泛的敵後游擊戰增大侵略軍的統治成本,並想盡辦法減少其從佔領區獲得的收益(發展敵後根據地和侵略軍搶地盤就是這個目的),讓侵略者對那些土地的佔領得不償失,時間越長、佔地越多,蒙受的損失就越大。而且在此過程中被侵略國無論是主力部隊、游擊隊還是民眾都得到了鍛鍊而變得更加強大,侵略軍的實力則不斷損耗,雙方實力的對比此消彼長,就為決戰和反攻創造了條件。
這種狹義的“人民戰爭”表面上確實與解放軍的現代化和正規化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因為若是中國的正規軍足夠強大,那麼根本就不會有大片國土淪陷,這種立足於本土防禦的戰爭策略自然也就沒什麼意義了。但是胡衛東卻認為,以中國薄弱的底子,就算發展得再怎麼順利,也絕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就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而即使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成為世界第一,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