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費持平,限制盈利,工商航業,均等發展”;“船舶優秀,裝置完善,服務周密,福利人群”;“客貨船舶,兩有種助”的口號,贏得了社會的信譽,形成了與同業競爭的巨大優勢。
川江水位漲落變化大,20年代行駛川江的船舶在技術效能上,多不能適應常年不斷通航的要求:同時,貸源不足,船舶往往需要等待裝足客貨後始能開航,因而大多數航線都沒有實行定期航行。盧作孚看到了定期航行“一切能先期計劃,如期到達”,“於旅客貨物運輸頗有幫助”的優點,及其成為“各國航業政策之一”的趨勢,開創之初,就努力實行定期航行。公司要求,參加定期航班的船舶定期開出,定期到港;轉口貨物做到毫不停留,以便客商信賴民生像信賴自己一樣。
抬價以牟取暴利,殺價以扼殺同行,兩者交替使用,運價大起大落,是舊時長江航業界常有的現象。盧作孚認識到“運費漲落無常不但工商業經營甚難,即航業本身經營亦不易”,“其結果縱不至共同失敗,至少亦難共發達”;“只有運費持平,限制盈利”,才能使“工商航業,均等發展”。於是他提出“求安定不求厚利”,並“每每尋求機會,努力謀實現”。這種“安定運費”的方針,對川江運價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改進船舶裝置,保證旅客安全舒適,是盧作孚的又一舉措。因陋就簡,勉強維持航行以求獲利,是當時航商普遍的做法。但盧作孚卻對改善船舶裝置相當注意,力求旅客的舒適與安全。船舶上的消防救火救生裝置配備齊全,往往超過規定數額;大口徑自動抽水泵、無線電收發報機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裝置,即使並非法定所必須,也次第設定。在船舶生活設施上,設定電冰箱、蒸汽消毒器、淋浴、瓷盆;分別艙級配備彈簧臥墊、木棉墊及普通臥墊;在艙內設定電扇、兒童玩具、巡迴文庫(流動書箱)、收音機、娛樂用品,併為旅客提供拍發電報、郵寄信件服務專案。這些都是盧作孚獨出心裁,率先創設的。
公司的茶房不僅要受嚴格的職業訓練,職責也在《茶房須知》中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因而茶房對待旅客態度和善,應對靈活,談吐禮貌,並達到規範化的程度。對於客人上船時接收行李、安頓鋪位和在船上飲食起居,下船時收拾行李,招呼力夫或划子,送客上岸;無不照顧周到、長途船上的各級艙位,都可聽到廣播的音樂及新聞,每天都要有新聞摘要,油印分送給各位旅客。沿江經過的地方,都要有風景照片,供客人傳觀,還要負責解說;船到碼頭後,岸上服務人員要為旅客代執行李,代覓住地。凡此種種減少了旅客在旅程中無限的困難,因而得到了無限的便利和安慰。
第三件大事是健全工薪、獎勵、福利制度。盧作孚革除了買辦承包制的私相授受、層層剋扣等陋習後,建立了一套新的人事、工薪管理和職工福利制度。這套制度是盧作孚改革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緩和勞資矛盾,協調公司和員工的利益發揮了積極作用。《長江航運史》在評價盧作孚的這項建設性工程時評價道:
1.工薪有定製。訂立了《職工年功加俸細則》,實行每年加薪一次;制定《職工薪級表》及《薪工條例》,從此奠定了民生公司工薪制度的基礎。
職工薪級分事務人員和技術人員兩大類,大體按照技術人員略高於行政事務人員的原則,將各種職務分別列出等階和級別,按等套級,按級支薪。船長最高可達600元,水手起點僅12元,總工程師工資月薪高於總經理。職務愈高,級差愈大。
民生公司實行“年功加俸”制度,即每年給予職工一次晉級提薪的機會,“增加薪津以成績為標準”,以《加俸細則》為依據,逐條對照考核。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職工都可望加薪一級,成績特別優異者,可加俸2~3級。
職薪相對應,提職必加薪,晉升職務比年功加俸受益豐厚,這是公司工資制度中激勵職工上進併為公司創造更多財富的又一重要措施。
工薪制度中,還有所謂雙薪、借薪、減薪的規定,雙薪即在公司盈利時,年底按月工薪額加倍發給;借薪,在公司發生半年以上虧損時,得向職工借薪,月薪高者多借;低者少借;不足40元者免借;公司虧損一年以上時,則實行減薪,減薪比例與借薪相同。
這些制度把職工工資與公司盈虧聯絡起來,有利於激發職工盡心職守,關心公司經營效益,不僅遠勝於承包制,而且較之當時其他資本主義企業依靠壓低工資,延長工作時間以榨取高額剩餘價值的做法,也略勝一籌。
2.獎懲有定則。盧作孚強調實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