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3 / 4)

部船隻交由軍政部掌管調派,企圖以行政強制手段吞併。盧作孚得到這一訊息後,先聲奪人,搶先向國民政府提交了一個運輸計劃,主動提出承擔包運所有的撤退物資,運價按平時商運價的十分之一計算,並在5個月內把積壓在宜昌的8萬噸兵工軍需器材物資全部運離宜昌。與此同時,他又透過張嘉璈向軍政部長何應欽陳說利害,才使當局改變主意。

當1939年民生公司的資產增至700萬元時,孔祥熙、宋子文都想用大量投資的辦法侵吞民生公司。孔祥熙暗地指使中央信託局出面,要出資佔有股份的50~60%;宋子文也暗示,他所控制的中國銀行也要投入60%的股份。盧作孚既要依靠他們的支援求得發展,又不願讓某一勢力控制,於是他透過政學系首腦張群遊說孔祥熙,示意不宜直接插手地方企業;又活動陳果夫、陳立夫門下的幹員錢新之出面揚言,民生公司是交通運輸業,投資不能沒有交通銀行的份。從而形成了政學系、孔、宋、陳在對民生公司投資上的僵持局面。最後以撤銷增股,代以發行公司債券了結。由17家銀行認購700萬元的公司債券,從而形成了一債多主。互相牽制的局面,避免了孔宋財團的吞併。

但是,孔祥熙並沒善罷甘休,想以暗中收買股票的辦法控制民生公司的股權。但盧作孚對公司的股票轉讓有著嚴格的控制。孔祥熙的意圖終於落空。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偏安四川,川江成為國統區交通運輸的主幹。而執川江航運牛耳的民生公司的地位也益顯重要。由於盧作孚深謀遠慮,民生公司同當時中央和四川地方各派勢力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而官僚資本集團雖然對民生公司垂涎三尺,也不便一舉吞併。而民生公司既要求得政府當局的支援和資助,又要防範被鯨吞。而對如此複雜的局面,盧作孚周旋在中央財團與地方勢力之間,變不利為有利條件,不僅維護了企業的獨立存在,而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民生公司在戰前即已壟斷川江,但戰前經營的航線僅限於四川境內及渝敘、渝滬兩條直達航線。滬戰爆發後,隨著戰局的變化及後方的需要,又開闢了30多條長短航線。這些航線是:

為疏運上海、漢口、宜昌西遷人員、物資,開闢了長江中、下游及漢湘、宜湘、宜渝分段運輸航線12條;為適應戰時後方交通需要,開闢四川境內的短途航線19條;為銜接川湘、川黔、川滇水空聯運開闢航線6條。

此外,盧作孚審時度勢地派輪對金沙江、烏江、赤水進行了考察和試航,為輪船運輸開拓了新航線。在其經營航線的港口,設定了辦事機構和夏棧設施,組成了戰時後方的經營網。

民生公司在擴充套件後方航線的同時,為了解決進口貨源驟減,船用器材奇缺的困難,憑藉自己的技術力量,研製船用高壓水管鍋爐,自制船舶配件,以替代進口產品;以木代鋼製造木殼機動船;就地取材,試驗代用燃料以及其他船舶技術改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維持了一支有效的運輸船隊,並不斷髮展壯大。

多年後,當人們重新審視民生公司的戰時發展時,不僅解開了民生公司在戰時如何發展的謎團,也對盧作孚的經營方法作出了準確公止的評價——

民主公司在後方營運中,承擔了大量的公差運,所收運費極低,航運收入劇減,1939年第一次出現帳面虧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5年而未能扭轉。

那麼,民生公司又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能飛躍發展呢?

表面上看,民生公司一方面出現帳面虧損,而買質上民生公司又在其他企業進行大規模投資。據統計,先後在48個企業投資,投資額達140萬元(戰前貨幣未貶值時)。投資總額佔股本的比重,1939年為25。6%,1941年為56。%。投資的範圍之廣是一般的企業無與倫比的。這恰恰應驗了盧作孚“將連帶的生產事業統一為一個或全部的聯絡”的設想。

戰時,中國幾家大的航運公司如招商、三北大都萎縮,只有民生公司才得到迅速發展。這與盧作孚的經營管理思想是分不開的。《中華水運史》評述道:

“民生公司主要之業務本來在川江。國府西遷,川江運輸繁要幾倍於往昔,民生公司以保有多數之內河輪船,適應急切環境的需要,業務進展,自非其他公司所能及。

“民生公司輪船在抗戰初期未被徵用,而在滬輪船亦於江陰封鎖以前駛入長江,產業保全毫無損失。

“長江中下游輪船自京滬武漢撤退,均感流亡之苦,民生公司得以廉價收買,增加它的運輸力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