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1 / 4)

路、汽車路、輪船、飛機、電報、電話,從產業上建設現代的礦山、工廠、農場,從文化上建設現代的科學研究機關、社會教育機關和學校。這些建設都是國家的根本,然而建設現代的集團生活更是建設一切事業以至整個國家的根本。在現代的集團生活沒有建設成功以前,是不容易看見上面那許多建設事業的,只會看出家庭和親戚鄰里朋友的關係在那裡毀壞許多建設事業而已。”

盧作孚正是依據自己的理想,去試驗他的新生活。他為此在民生公司響亮地提出一個公司要有精神:民生公司要有民生精神。

他提出兩個口號:

“個人為事業服務,事業為社會服務。”

“個人的工作是超報酬的,事業的任務是超利潤的。”

民生公司的一切活動,正是圍繞著這兩個口號的精神進行的。

他別出心裁地在民生公司的信封背面印著“逐日應有的檢討”。檢討共10條:

1.今天的工作盡力做完沒有?

2.每一工作,在事前確定計劃沒有?

3.每一工作,在事後整理清楚沒有?

4.工作的成績,比昨天進步沒有?比他人落後沒有?

5.事務上有懸著沒有解決的問題沒有?

6.有一錢一物的浪費沒有?

7.如果離開現有職務,交代清楚沒有?

8.個人的知識能力逐漸提高沒有?

9.事業得著我們的幫助沒有?

10.社會得著我們的幫助沒有?

從中不難看出盧作孚對民生公司的要求是何等嚴肅、認真。為把自己的思想真正傳達給公司的每一名職員,他強調:

“我們任何活動都必須正確,看一樣東西必須正確,聽一句話必須正確。正確的第一個要求是形式。正方必須每一邊等長,每一角都是90度。正圓必須是正圓,從圓心到圓周上的任何點都是等距離。第二個要求是數目字。是352個人,不能說是大約是300餘人;是14863元,不能說大約是萬餘元”

盧國紀回憶說:有一次,盧作孚乘公司的民本輪去漢口,與船上的服務生劉儒討論關於改進旅客服務工作的問題。劉儒提了一個建議,盧作孚認為很重要,當即讓劉儒寫個具體計劃來,後來公司採納了這一計劃。

這就是盧作孚的工作作風。

民生公司著制服上班制度,是從1933年3月21日開始實行的。制服為中山服樣式,俗稱為“麻制服”。

在別人眼裡,著制服屬小事一樁。可盧作孚卻不這樣認為。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刊登在《新世界》雜誌第67期卜,他在這篇文章中寫道;

“我們為什麼要穿布質短衣——公司制服?

“第一是要造起節約的風氣。當前的社會,正在淫糜奢侈中邁進,比賽著誰的衣服漂亮,誰的衣服華貴。我們為要糾正名,另外造起節約的風氣,造成功一個樸質而有意義的新社會,即從穿衣服起,去影響一切的一切。

“第二是要表現事業精神。事業是我們這一群人的力量創造出來的,而這一群人有一樣的形式,一樣的顏色的制服,每一個人穿起,不論他是什麼職務,都可以代表整個事業的精神。這是何等的光榮!決不是恥辱

“要如此,才可建立公司,不致為社會摧毀。要如此,才可以影響社會,創造出現代需要的新社會。”

盧作孚對每一件事情的理解,都從社會這個大處著眼。他在這一時期,寫下了大量的文章,大多都刊登在《新世界》雜誌上。如《快樂與痛苦》這篇文章,盧作孚是針對民生公司職工的思想品質方面而撰寫的:

“快樂與痛苦是產生於人們的感覺,尤其是產生於人們的要求,而非產生於環境或刺激。我們要求什麼,什麼便是快樂。相反或不同的刺激,便是痛苦

“人不明白快樂與痛苦的來源在自己,卻每每埋怨著社會。其要求愈縮小——縮小到個人的前途,個人的裝飾,個人的舒服,其痛苦愈擴大,擴大到社會環境的全部。因此為社會的要求而工作,是非常快樂的工作

“個人身上是不會產生快樂的,快樂只有在社會中間去尋求個人的活動,全為社會的感情所緊緊包圍,沉酣在社會的強烈刺激當中,乃是人生無窮的快樂。在今天,不但這樣的快樂需我們去尋求,這樣的社會還待我們去創造。”

盧作孚在《工作的報酬》一文中又這樣寫道:

“在商品交易的市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