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1 / 4)

陳光甫沒有被軍閥的氣焰所嚇倒,他沒有氣餒。陳光甫望著西子湖裡春水氾濫,樹木已經抽出新芽;在生機盎然的綠野上空,百靈鳥在飛翔,空中迴盪著快樂的歌聲。他的心也隨著百靈鳥在飛翔,編織著自己重新創立的人生軌跡。這是他一生的又一個轉換點。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他手中誕生

陳光甫正醞釀著,要創辦一個不依賴官府、不受官僚政客們操縱、可以自主經營、自由發展的新式私營銀行。

當時,中外公私銀行集中於上海,可謂山深而林密。

一九一五年,在上海租界內的外商銀行,計有美國的花旗、菲律賓、匯興,英國的滙豐、麥加利、有利,法國的東方匯理、中法實業,日本的正金、臺灣、朝鮮、三井、三菱、住友,德國的德華,荷蘭的荷蘭、安達,俄國的道勝,比利時的華比等資金雄厚的銀行。

一九一四年八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打響,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分成兩大軍事集團,交手較量。為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勢力範圍,英、法、德、俄幾國互相火併,無暇東顧,暫時放慢了對中國這個積貧積弱的東方大國的侵吞步伐。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交通運輸、商品流通、金融信貸相應隨之擴充套件。至一九一五年上半年,在上海的中國公私銀行,其總行或分支機構,計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中華商業儲蓄銀行、新華儲蓄銀行、四明銀行、聚興誠銀行、鹽業銀行,以及浙江、江蘇、山東銀行等十餘家。其中有樹大根深的舊有銀行,也有長勢頗勁的新建銀行。

此時,上海的錢莊,發展勢頭也很猛,由一九一二年的二十八家,發展到一九一五年的四十九家。其中永豐、福康、順康等家,具有相當可觀的實力。

在這樣環境中,要開闢出一條路,建立一個新銀行,具有幾分可行性?發展前景可觀還是堪憂?而且,當時的陳光甫,缺少開辦銀行的必備條件——雄厚的資金。他幾乎近於兩手空空。

一個好漢三個幫。陳光甫首先找到他的兩個摯友張嘉敖和李銘。他們三人在上海銀行業中有“三兄弟”之譽。他們兄弟三人都曾就讀私塾,對於中國舊有的傳統文化皆有相當的基礎。都是出洋留學的洋學生。所學專業相同。都曾受到新思潮的影響。有從事銀行工作的共同經歷。而且年齡相近,正值血氣方剛的青年時期。

張嘉敖,字公權,江蘇寶山人,一八八九年生。十二歲曾隨他二哥張嘉森(字君勵)在上海學習法文。後在家鄉從師學儒學。十五歲中秀才。十七歲赴日本,在慶應大學攻讀貨幣銀行專業。留學期間,結識梁啟超。由於學費無著,未及畢業,提前一年輟學返國。思想開明,曾從事政治活動。一九一二年二月五日,經南京臨時政府批准的中國銀行,在上海漢口路三號大清銀行舊址開始營業,正需金融方面專門人材。經梁啟超介紹,他於一九一三年底就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

李銘,字馥蓀,浙江紹興人,一八八七年生。幼年曾讀私塾,並曾入杭州教會學校。一九0五年赴日本,在山口高等商業學校專攻銀行學。畢業回國後,一九一二年任設於杭州的浙江銀行稽核,嗣後升遷該行上海分行副經理。

初時,陳光甫向二人徵求意見時,沒有得到他們的贊同。二人從實際出發,顧及到開辦銀行,必須有一定額度的資金為基礎。而籌措大量資金,談何容易!

陳光甫有他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銀行開辦之初,並不需要鉅額資金,也不必與其他商業銀行較量股金份額的多少。

那麼,用什麼來彌補資金的不足呢?

陳光甫牢記古訓,孟子曰:“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他認為自己的銀行可以為大銀行服務,只要其服務能力足以取信於大銀行,即可利用大銀行的資金。另外,可以利用優良的服務,吸收儲蓄存款。他早已發現,洋商銀行一向注重與政府進行交易,以及與外國商人打交道,而忽略一般小商平民。洋商銀行的廣廈,以及辦公使用的外籍語言,使一般小商平民望而卻步,不敢問津。若有服務周到的銀行出現,正迎合這些人的需要,即使資本不大,也可以不動聲色地與各洋商銀行逐鹿競爭。因為,洋商銀行資力雄厚,難與抗衡,只有從服務方面入手與之競爭,才能夠揚我之長,克彼之短。

因此,陳光甫認為,先集資五萬至十萬元,銀行即可以開業。開業之後,如果真正能夠有優良的服務,就可以逐步增加存款,也可以逐步增加放款。到那時,資本的積聚和運用這兩大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