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上“世代祖傳眼科中醫師黃楚琳、黃楚善”的牌子,利用祖先的聲望,糊弄病人,而指使蔣氏母子充當他們的下手,遇到疑難病人由她們去治療。承乾覺得這實在是欺人太甚。父親一死,看來他們兄弟的手足之情已經到頭了。他將“楚九”之號改為“礎玖”,借字明志,以此來激勵自己。
蔣氏在黃家門裡,只是個小妾,地位卑下。丈夫一死,她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原指望有個兒子,在黃家佔有一席之地,而兒子也不被重用,窩憋在這個家裡,那就永無出頭之日了。蔣氏一想到丈夫臨終前對她的囑託,應當把承乾調教出個模樣來,不然的話,將來愧對黃家列祖列宗,也無顏去見九泉下的丈夫。恰好,黃知異生前的幾位好友,見蔣氏母子在黃家受著窩囊氣,便勸他們離開黃家,出去闖一闖。這樣,承乾才會有出頭之日。蔣氏聽了,正合她的心意——是應該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有人介紹,上海、寧波一帶很繁華,有不少人去了都發了大財。蔣氏毅然下定決心,要帶兒子到上海灘去闖一闖,如果把兒子培養成人,出人頭地,也算對九泉之下的丈夫有個交代。
小楚九闖蕩大上海
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二年)夏天,剛滿十五歲的黃楚九,跟隨母親蔣氏,離開了餘姚縣歷山鎮桃園村,先乘船到寧波,再由寧波乘輪船到上海。
上海,七百多年前,只是長江口上的一個魚村,古稱“滬讀”。漁村中只有幾十戶農民、漁民或鹽民。這裡因為河流縱橫,水陸交通便利,逐漸形成水上碼頭,商業活動開始興起。清朝康熙年間,清政府在這裡設立了海關,航運和貿易日益繁榮。但是上海成為大都市,還是一八四三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上海被迫“開埠”之後。外國人在上海設定了各種“租界”,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然而“租界”也將西方的經濟、文化等一齊帶來,給上海帶來恥辱也帶來繁榮。所以,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是中國的經濟、貿易、工業、金融和文化中心。很多人都要趕到上海來淘金。
黃楚九跟隨母親來到上海。這一年,上海已“開埠”四十四年了。在碼頭上,一邊可以看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一邊還可以看到密如蜂窩的棚戶區。在黃浦江上,停靠著插著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國旗的輪船,泊滿了班輪、貨輪、煤輪、平底貨船、舶船、帆船等各式各樣的船隻。在這些船隻和江岸的隙縫之間,停著許多小船。船上住著一家家漁民,男人在補網,女人在搖櫓,光著身子的孩子用繩子拴著,在船板上嬉戲。還有靠岸邊的一些小船,船上穿著襤褸的船民領著齷齪不堪的孩子,向正要下船或上船的人們討錢,哀求著。
她們母子來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只能在南市區一家小客棧住了下來。半個多月後,經人介紹,在小客棧附近租到了一間價格便宜的房子。蔣氏將楚九送到城隍廟前的清心書院去唸書。為了母子二人的生活,蔣氏在住房前掛出“眼科中醫師黃知異”的招牌。當時,上海南市區窮苦人比較多,衛生條件極差,缺醫少藥,有病只好硬挺著。蔣氏掛牌行醫,收費低廉,還自制了一些醫治常見病的中成藥出售。蔣氏把在黃家幾十年從丈夫那裡潛心學來的本事全都用上了。
蔣氏的門診開業以後,治好了不少病人,自制的一些中成藥治療效果明顯。這樣,上門來求醫買藥的人逐漸多起來了。門診的收入除了供給兒子讀書之外,兩口人生活還可以維持。蔣氏勤儉持家,忙裡忙外,日子過得很清苦。她的願望是認可自己苦一點也要把兒子培養成才。可是來到上海不久,蔣氏發現兒子讀書並不專心,常常在外面閒逛。放學之後,很晚才回家。有時在家裡手拿本書,兩眼發愣。這使她十分焦慮,可又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黃楚九從外面回來,將他最近的一些想法告訴了母親。他說,他最近認識一位青年,他白手起家,成為一位富豪。他就是上海有名的“漿糊大王”。
租界裡有條寶善街,有位外地來的青年,無依無靠,流落街頭,身無分文,整天在街上游蕩,想尋找一條謀生之路。他在走街串巷時,發現一些店鋪經常需要貼上各種東西,或貼商標或封固信函,因手頭沒有漿糊而到處去借。這位青年看見了這種情形,便有了主意。他脫下身上穿的外衣,到當鋪當了一百文銅錢,花三十多文錢買了一隻瓦盆,六十多文錢買了麵粉,餘錢到茶爐打來開水,將漿糊調好,然後在馬路揀來別人扔的香菸盒,每隻都裝滿漿糊,分送給各個店鋪。老闆很滿意,有的店給三兩文銅錢,有的不給錢。給的他很高興,不給的他也不要。這樣,一天可收回一百多枚銅錢。第二天,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