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已培養出一批思想灑脫、朝氣蓬勃的新一代“101”事業的接班人,這些年輕人文化素質高,開放意識強。
二十八歲的林餘存八十年代初就跟著趙章光闖天下,嚐盡酸甜苦辣。他歷經磨難,又虎虎生氣,提任總廠副廠長已有五年,最近,趙章光將籌建麗京章光保健公司的任務交給他,讓他出任總經理,獨立經營。
總廠的另一副廠長楊樂鈞只有二十六歲,是本科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他主抓總廠的國際部的業務,使出口率以每年百分之三十五的速度遞增。
醫科大學畢業生趙勝惠被派往日本東京,一面開診治療脫髮症,一面籌建“101”總廠設在那裡的分支機構,擔負獨當一面的工作,贏得了日本輿論的好評。
趙章光看到“101”後繼有人,感到非常欣慰。他滿懷信心地說:
“到了二000年,地球上凡是有脫髮患者的地方,都要有‘101’系列產品出現。”
(麗君)
劉永好和希望飼料公司
劉永好,出生於1951年,籍貫四川,學歷大學。全回工商聯副主席,希望集團副董事長、總裁。
一九八二年任四川省機械廳企業管理幹部學校教師時,開始以孵化良種雞、發展鵪鶉養殖和飼料生產創業。
一九八七年,劉永好兄弟興建西南最具規模的“希望飼料研究所”,聘請專家研究開發出“希望1號乳豬飼料”。一九八八年四月,與泰國正大集團開展促銷大戰。經過數月競爭,“希望”飼料銷量大大超過“正大”飼料。
一九九二年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上,“希望1號”乳豬飼料榮獲金獎。
一九九三年,“希望”打進上海灘,在嘉定成立“上海希望飼料公司”。又與浦東國有飼料廠合資,創辦了在上海的第二個“希望飼料公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吳邦國為“希望”落戶上海聽取了劉永好的彙報,併為“希望城”題寫城名。
估計財產七~十億元。
脫“公服”,當專業戶
一點點灰色的東西,就像從山頂滾下來的一堆亂石塊。原來這是一個小村落,一個在花崗岩上的孤零零的小村,像一個真正的島巢似地懸貼在那裡,在這高山上幾乎是望也望不見的。
這是四川省新津縣古家村。這個川西壩上有名的貧困村,沒有一條完整的路,無水、無電,缺醫、少藥,一個勞動日僅值二角七分錢的小山村。
這裡的山民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著,很少有外人來過。只是在“文革”期間,這裡突然熱鬧起來了。後來那些知青又各奔前程,不知去向了。
一九八二年八月的一天,這個小山村又熱鬧起來了。原來曾經在這裡插隊的知青回來看望他們了。村民們奔走相告,像歡迎什麼大人物似的。
傍晚,當晚霞消退之後,天地間就變成了銀灰色。乳白的炊煙和灰色的暮靄交融在一起,像是給牆頭、屋脊、樹頂和街口都罩了一層薄薄的紙;使它們變得若隱若現,飄飄蕩蕩,很有幾分奇妙的氣氛。小蠓蟲開始活躍,成團地嗡嗡飛旋。
在一個泥磚牆茅草頂的小屋裡,四個當年的知青,也是同胞兄弟,正在舉行決定自己命運的方桌會議。
桌子是方的,坐著四個兄弟: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就職於國營大廠計算機室的大哥劉永言;有師範專科文憑、在縣教育局供職的二哥劉永行;而老三劉永美(因過繼現名陳育新)和老四劉永好,則分別是四川農學院和省電大的畢業生,一個在縣裡當農技員,一個在省裡當中學教師。他們手裡都捧著硬梆梆的“鐵飯碗”。按理說,命運之神對劉家四兄弟是夠垂青的了,可他們偏偏又不安分。
一種施展才華、追求富裕生活的強烈衝動,在四兄弟胸中激盪。
老三陳育新,這個滿腦子豬仔雞娃、化肥和農藥的農技員,很想真刀真槍闖蕩一番,他胸有成竹地說:
“我愛人是農民,就讓我先辭職回家試驗,砸了鍋也還能靠兩畝承包田過日子。”
劉永好握著拳頭說:
“我情願冒點風險背‘農皮’,也不肯安安穩穩幹一輩子窮教師。人生不過幾十年,年輕不間幾時闖?”
這話裡雖然帶幾分羅曼蒂克,卻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
經過三天三夜的家庭高階會議,終於一錘定音:“脫‘公服’,當專業戶!”四兄弟先後辭職,變賣手錶、腳踏車,湊足一千元資本,要大幹一場。
“奇異電子廠”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