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火火的了。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學者曾經預言,同珠江三角洲比,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要大得多。在未來的五年十年內,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流域,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地區。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說:上海人素質好,條件優越。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開發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流域就大不一樣了。
劉永好的眼睛很早就注視著長江流域。他預感到這條“東方之龍”不久會有騰空之日。並開始把目光投向處於“龍頭”位置的華東地區。當中國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作出開發浦東的決策之際,希望集團就順應這個政策“大氣環流”的變化,及時調兵遣將,將“雜交工程”推進到大上海。上海和浦東兩個“希望公司”的建立,以及他們同滬、贛、湘、鄂、渝幾個“雜交”公司的對接,就使希望集團實現“東西聯動”、“龍頭龍尾相連”,在長江經濟開發帶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此時,有些朋友和同仁都想探討一下希望集團的騰飛之謎了。十多年前劉永好就有做老闆的美夢,但好夢難圓。當專業戶以後的十一年中,前八九年他們也只有七個企業,不到一億資產,而最近兩年,劉永好及其企業則大紅大紫,猶如點火的衛星直刺蒼穹。這究竟為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人的看法都是“雜交”戰略起關鍵作用。但客觀地看,劉永好“雜交”工程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雜交從生物學界到企業界的引伸,而在於他“風起於青萍之末”時就觀測到了時代氣候的晴雨冷暖,瞭解了國家政策的變化動向,這樣,他才能在眾人尚未頓悟之日,運用自己長期積蓄的優勢(這種實力非常重要),將“雜交”理論迅速付諸實施。這,便是妙絕,便是劉永好不僅能夠知人之所知,而且可以為人之所未為的奧秘所在。
劉永好能夠捕捉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也得益於他所有的經濟技術實力。“希望”的前八九年,儘管並不出眾,但它的根子已經深深扎進了中國大地:不染指虛無縹緲的泡沫經濟,腳踏實地地辦工廠,搞科研,創名牌;養殖業和飼養業連線八億農民,同三億城裡人的菜籃子息息相關,使用者心中裝著“希望”,市場有屬於它的領地。唯其如此,“希望”才能在國家收緊銀根時期或治理整頓階段,都能開足馬力生產。聚合點滴資本,等待新的發展機遇一到,便立即振翅撲騰起來。
機遇並不偏愛劉永好,只對基礎好實力強的人情有獨鍾。
站在人民大會堂的講壇上
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對劉永好特別厚愛。
三月,他作為非公有制經濟界推選出的委員,出席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站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講臺上發言。他那富有時代特徵的標題“私營企業有希望”剛念出口,臺下就爆發出一陣熱烈掌聲。在大會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上,他面對上百個外國記者咄咄逼人的提問侃侃而談。
八月,由吳邦國題寫城名的“上海希望私營經濟城”聘請劉永好擔任名譽董事長。二十多家傳媒爭相採訪“中華飼料王”。上海電視臺王牌節目“三色呼拉圈”的主持人連打七個電話邀請,破例用一小時的黃金時間播放他的專題節目。十月,他當選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在十九個“同僚”中他是大陸唯一的私營企業家。首都報紙就此評論說:
“歷史已經把非公有制經濟代表推到參政議政的前臺。”
而劉永好則認為,是私營經濟同大夥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十一月,他赴港參加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作為大陸首次派往這個國際盛會的代表,劉永好同來自全球的華裔商界巨頭廣交朋友,顯示出中國新一代實業家的風采。
他被選為四川省“十大英才”,受到表彰獎勵。更使他終生不忘的,是作為國家星火成果獲獎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江澤民接見。他握著總書記的手激動得心都快跳出來了。
聲名遠播,職務升遷。接踵而來的榮譽,使劉永好幾乎為之眩目。這一切,來自他對共和國的熱愛,來自他的精明與幹練,也來自他亢奮、熱情而又腳踏實地的精神。但更為重要的則是依託了那座雄跨於他背後的巍峨大山——希望集團。
希望集團十一年前那一千元“原始積累”已經發生“熱核聚變”,達到了一億多元,增值了三十萬倍。
希望集團擁有二十一個分公司,飼料年生產能力達一百萬噸,形成了飼料、養殖、食品、電子、房產、建築一體化的大型集團公司,年總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