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2 / 4)

,整個的封建觀念卻根本未被摧毀,連體制也沒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不久,袁大總統就又要“登基”做“皇帝”了,連“洪憲”的年號也擬了出來。而且是石敬塘般做兒皇帝!天下震怒,齊起討袁,各省紛紛獨立,動亂所及,上海製造局停產,兵工學堂也隨之停辦。“辦”都“停”了,助教還助誰去,教誰去?想借在實驗室之便,在化學方面有所進展與突破的希望落空了不說,這衣食不是又成了問題麼?也幸虧了他那老師杜博,又透過朋友,憑其威信,將吳蘊初介紹到了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是“官督商辦”的當時中國第一大鐵廠,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張之洞督辦起來的。

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字孝達,又字香濤,晚號“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南)人,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進士,授編修。光緒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累官至兩廣總督,力主“洋務”,設廣東水師學堂,創槍炮廠,開礦務局,立廣雅書院。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調任湖廣總督,籌辦盧漢鐵路,開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設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漢陽鐵廠是張之洞很重視的實業,曾下大力扶其發展,可是,在他於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代劉坤一督江後,即漸為德國人所控制,變成了德商的附庸了。儘管他不久後又回來再任總督,也無力改變了。

吳蘊初到漢陽鐵廠是做化驗師的,薪水也頗可觀,雖說遠離嘉定老家,以數日船程方到漢口,衣食是不用愁的。只是,不愁衣食,哪怕是錦衣玉食也並非他的目的。他要的是一個救國圖強的途徑與手段。在漢陽鐵廠可以不愁一家生計,甚至做個幾年還可望生計更好,可他要的是“兼濟天下”,漢陽鐵廠的化驗師就不適於他了。因為推薦他的杜博,只是個教師,在德商眼裡不算什麼人物,因而對吳蘊初很不重視,只讓其做些單項的、次要的化驗。清閒算什麼?主要是期望在學術與實際上有所深造,那是寧願受大累的。既與自己的目標相違,吳蘊初便果決地離開了這裡,去另謀新路。不料,卻撞了個釘子。

到了1915年的冬天,天津有幾個人想集股辦個硝鹼公司,透過人約了吳蘊初去一同籌辦。吳蘊初覺得硝鹼當時在國內還沒個像樣的廠家,辦好了是為國家民族增添了一分實業,他也大有用武之地,就欣然答應下來,並知會了漢口鐵廠,整裝北上了。豈知滿懷熱望、千里迢迢地趕到天津,卻兜頭被潑了一盆冷水:股東們不幹了。於是他就被困在了天津衛。客居外地,舉目無親,又沒了工作,自也沒了收入,實是度日艱難。可他仍不死心,仍想在天津找找出路看。天津的冬天不似上海,是較冷的,而他所住的房子裡又連個火爐也沒有,實在是苦不堪言。直到1916年春,接到漢陽的來信,它才重又南返。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漢陽鐵廠決定試製在國際上已採用於築爐的效能很好的矽磚與錳磚。而所有的有關技術人員施出了周身解數也試製不成,花費不少,毫無結果,怎麼向廠方交代?正自進退維谷,突聞吳蘊初已返回武漢,便如獲救星。吳蘊初雖說當時只有二十五歲,可他是上海兵工學堂化學專業的高材生,在漢陽鐵廠的一年多化驗中也甚為稱職,料必有些把握。即使不成功,那也可以從旁證明一下,試製不出來,並非完全是他們無能。於是,就把這項試製的擔子推給了吳蘊初。

吳蘊初是有備而來的,矽磚與錳磚他雖未制過,也沒讀過有關的技術資料,可憑他的化學知識與分析,覺得這個難題雖大,他還是比別人有些把握的。何況國內矽磚與錳磚基本上還是空白,一旦攻下這個難關,不僅於漢口鐵廠,對全國的冶煉企業都有好處。他早已立志就是要找難題攻,就是要為前人之所未為,否則,如果亦步亦趨地跟著別人走,又怎談得上救國於自強呢?列強之所以強,主要強在他們科學進步、技術先進上,他們使用的許多東西都較中國是先進得多的,中國必須先加足了勁,把他們有的都也有起來,就是說攆上去,然後再設法超過去。不然,何以言強?而要有所無有,列強是不會給你的,就只有自己去努力創造。如今矽磚、錳磚的試製正屬於他要尋找的型別。莫說還大有油水,就算對他的好處沒有一般人希冀的那麼大,他也要幹!莫說還有些把握,就是再多費些力氣,多花些心血,他也要試製成功!何況一旦成功,對他的本領與身價自也會得以明顯的提高,也就更便於實現他的願望。因此,他的決心甚大,自然也就信心十足,他不相信外國能為的,他不能為,而且也並非特別艱深的課題。他覺得他一定能也一定會辦成。但他在接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