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2 / 4)

亂不斷,導致約1200名居民死於非命,造成鉅額財產損失,嚴重威脅著巴基斯坦的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卡拉奇發生的眾多流血衝突背景複雜,原因多樣,大致可分為下述幾類:

其一,卡拉奇市第一大政治組織—一全國移民運動兩派之間的仇殺,這是卡拉奇市暴力活動貫穿始終的主線和癥結所在。

全國移民運動建立於1970年,活動範圍集中在信德省的卡拉奇市和海德拉巴市。在最近的兩次選舉中,該黨成為卡拉奇和海德拉巴市的最強大的政治力量。全國移民運動是代表印巴分治時來自印度的穆斯林利益的政黨,核心成員全部是1947年印巴分治後從印度移民過來的操烏爾都語的穆斯林及其後代。該組織一直要求在國家憲法中,明確承認現定居在信德省的幾百萬印度穆斯林移民為巴基斯坦境內除旁遮普族、信德族、巴丹族和俾路支族之外的第五大部落性政治實體,以改變作為二等公民被歧視的社會地位。

1988年大選後.全國移民運動曾同貝·布托的人民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後因與人民黨的矛盾分歧,於1989年10月退出聯合政府轉而反對人民黨。

進入90年代以來,全國移民運動聲勢與日俱增。1993年10月全國大選時,全國移民運動奪得信德省議會100個議席中的27帝,僅次於人民黨而名列第二,眾多黨徒為之士氣大振,積極籌劃起新一輪的奪權風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全國移民運動準備大幹一場之際,內部火併卻先開張。

事實上,全國移民運動於1991年已分裂成阿爾塔夫派(多數派)和哈齊齊派(少數派)。在巴基斯坦的1.3億人口中,絕大多數是穆斯林,其中遜尼派約佔80%以上,什葉派約佔10一15%。全國移民運動的分裂也與教派分歧相對應,多數派的阿爾塔夫派是遜尼派,少數派的哈齊齊派是什葉派,因而兩派的分歧不僅根源於政治上的主張不同,也根源於教派分歧。阿爾塔夫派指責哈齊齊派“投靠軍警”而“出賣戰友”;哈齊齊派則抨擊阿爾塔夫派“尋求國際支援”而“叛黨叛國”。於是,兩派反目成仇,不共戴天,從1994年2月起動輒舞刀弄槍,大打出手,一場自相殘殺開始在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蔓延開來,構成卡拉奇市不斷髮生的暴力衝突的主流。

貝·布托總理1995年6月24日指責說,卡拉奇騷亂是一個得到外國支援的叛亂組織挑起的,其目的是破壞巴基斯坦的穩定。她說:“阿爾塔夫集團得到外國資助,受到外國訓練和外國鼓動,參與了針對國家的叛亂活動。”貝·布托政府宣佈,它不久將舉行國民議會秘密會議,提出全國移民運動從事反對國家活動的“確鑿證據”。

其二,境外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藉機插手巴基斯坦內部事務,支援一派打擊一派,火上澆油,使整個局面複雜化和尖銳化。

在巴基斯坦,以伊斯蘭促進會為代表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一度很活躍,它曾聯合前總統伊沙克·汗對當時的總理謝里夫施加壓力,要求在全國實行伊斯蘭法,並最終成為倒謝里夫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極端的原教旨主義者動不動就要以“褻瀆”的罪名處罰其它宗教的信徒。1993年11月4日,11歲的薩拉馬特·馬西赫被指控褻瀆伊斯蘭教,面臨被判死刑的命運。他是在1993年5月在旁庶普省的古傑蘭瓦拉地區與另外兩位基督教徒一起被捕的。他們被指控在村子裡的牆上寫了貶低伊斯蘭聖祖穆罕默德的話。此事傳出後輿論譁然,社會各界反應強烈。貝·布托總理聞訊後,在11月10日下令釋放了這個男孩。巴基斯坦境內的180萬基督教徒、180萬印度教徒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為反感,教派之間的仇殺事件屢屢發生。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為逼迫貝·布托政府在巴基斯坦實施“伊斯蘭法”,大搞恐怖活動。如西北邊境省部族分子約2500人,為要求政府實行“伊斯蘭法”而切斷了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喀拉崑崙公路。在巴朱爾中央直轄區約有8000一1 名部落居民阻斷交通,扣壓政府官員並殺死西北邊境省人民黨議員,要求實行“伊斯蘭法”。巴基斯坦國內外原教旨主義勢力是卡拉奇動盪不安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其三,國際販毒集團和巴基斯坦國內的販毒分子相互勾結,視卡拉奇為作案的“天堂”,混入其中為非作歹,推波助瀾,加劇了卡拉奇的動盪不安。

其四,當地地痞流氓團伙乘勢偷雞摸狗,肆意幹起打家劫舍的老本行,使卡拉奇本已糟成一團的治安形勢更加惡化。

以上這四種因素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