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在陸軍裝備方面,中**隊取得的進步並不是很明顯,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針對美軍的M1A3主戰坦克開發的99S型主戰坦克。
這種主戰坦克除了將能夠攔截速度在每秒七百米以下的反坦克彈藥的主動防禦系統作為標準配備之外,主要的改進之處就是換裝了一門口徑為一百四十毫米,但是無法使用美軍彈藥的坦克炮。
雖然與美軍M1A3裝備的一百四十毫米電熱化學坦克炮相比,99S的坦克炮在技術上落後了許多,即便使用最新式的長杆貧鈾合金穿甲彈,威力也比美軍的差了一大截,但是在與M1A3交戰中,99S一點都不吃虧。主要就是,M1A3是在M1A2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主要就是更換主炮、增設自動裝彈機,增強了坦克火力,改變了M1A2在與99系列主戰坦克交戰中被動挨打的局面,而其裝甲防護能力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在抵抗威力更大的穿甲彈時,並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如此一來,在雙方的有效射程之內,99S與M1A3都能擊穿對方的裝甲。
受此影響,決定優劣的成為了雙方坦克手的素質。
當然,也許有人認為,觀瞄系統,特別是夜視成相系統的效能也很重要。
從理論上講,這並不假。只有做到先敵發現,才能做到先敵開火與先敵摧毀。因為坦克炮的威力大幅度提高,而坦克的防護效能受自重與材料影響,很難同時提高,所以現代主戰坦克的相互摧毀距離高達數千米,比如99S與M1A3的相互摧毀距離就在四千米以上,如果使用具有攻頂能力的炮射反坦克導彈的話,甚至能夠達到十千米以上。如此一來,坦克戰的交戰距離在理論上高達數千米。
問題是,實戰中,坦克在數千米外開火的戰例屈指可數。
特別是在這場戰爭中,因為雙方基本上在城市密集地區作戰,中**隊還刻意避免與美軍打野戰,所以坦克的實戰交火距離,九成以上都在一千米以內。在城市戰中,坦克的實際交戰距離甚至只有數百米。
如此一來,觀瞄系統產生的影響遠不如坦克手。
可以說,在這麼近的距離上,別說用穿甲彈,就算用高爆彈,只要直接命中目標,爆炸產生的巨大沖擊力都能殺死坦克手,根本不需要穿透坦克的裝甲。
由此可見,對中國陸軍來說,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足夠多的主戰裝備,而不是足夠先進的主戰裝備。
這一點,與空軍恰恰相反。
事實上,在赤山會戰期間,中國陸軍的裝備補充能力就得到了恢復。
隨著狄劭康全權負責戰略指揮,無條件的給予羅耀武最大支援,全國上下也以守住北京為首要目的,幾乎每天都有載滿主戰裝備的列車駛入北京與天津。因為鐵路無法運送全部主戰裝備,所以很多裝備被運到石家莊等地,再由拖車送往北京,或者乾脆掛上橡膠板,自行駛往北京。
這種集全國力量的投入,足以使中**隊獲得想要的各種武器裝備。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從六月上旬開始,東北軍每天收到的主戰裝備就能武裝好幾個營。到了六月中旬,為了加快裝備的交接工作,羅耀武不但安排了幾十名參謀專門負責相關事務,還讓各主力部隊輪換安排部隊到後方接貨,而不是讓後勤部隊把裝備送上前線。
當然,決定部隊戰鬥力的,並不僅僅是裝備。
對於本來就不靠裝備吃飯的中**隊來說,士氣與鬥志比裝備更加重要。
相對而言,主力部隊計程車氣一直不是問題。依照羅耀武制訂的人才選拔機制,能夠進入主力集團軍的,都是最優秀的官兵。對這些官兵來說,會戰的成敗並不是影響士氣的主要因素。
為了提高普通部隊、民兵、準軍事力量以及民眾的抗戰意志,羅耀武在六月初向狄劭康與劉誠志提交了一份報告,要求所有留在首都的軍事文藝人員必需深入到前線與基層,為那些進行抗戰勞作的軍民進行無償表演。
在得到狄劭康與劉誠志的支援之後,羅耀武就展開了行動。
為了確保文藝人員能夠下基層,並且誠心實意的進行慰問表演,羅耀武不但親自編排了節目表,還安排了相當於一個旅的警衛力量,專門護送文藝工作者。說白了,主要還是防止那些平時嬌生慣養的文藝人員臨陣脫逃。
當然,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實事求是的講,在部署京津防禦的時候,羅耀武面臨的最大問題,也就是他之前從沒考慮過計程車氣與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