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這一步,中**隊已無退路。
再退一步,就是國破家亡。
只有全民動員,調動起每一箇中國人,才有可能在決戰中取勝。
問題就是,如何發動與鼓舞全體軍民?
第二章 士氣鬥志
第二章士氣鬥志
在中**民中,士氣與鬥志問題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暴露出來。
臺海戰爭爆發之後,大陸的一些民主人士就對當局提出了質疑,特別是用武力完成國家統一的理由。可惜的是,民主人士的聲音非常微弱,甚至沒有得到過當局承認,也沒有引起外界重視。
這種情況很好理解,畢竟戰爭時期,當局肯定會對新聞與傳媒進行管制。
不管這種質疑有沒有道理,以及是否產生了影響,至少說明,即便在大陸,仍然有人並不支援政府的戰爭行為。事實上,為了消除民間的質疑聲,政府在發動戰爭的理由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最重要的是,美國與日本的干預行動,等於證明了大陸當局發動戰爭的正確性。
要知道,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的內政,而美國與日本出兵干預,等於向中國宣戰,也等於承認了臺灣當局確實在謀求獨立。
非常可惜的是,美國與日本的干預行動,也讓少數民主人士閉上了嘴。
大勢所趨,加上戰爭已經爆發,再質疑發動戰爭的理由已經沒有意義,捍衛國家成為了首要任務。特別是在美國挑起朝鮮戰爭,將戰火燒到大陸之後,捍衛國家主權、抵抗侵略就不再是一句話,而是實際行動。
這一局面,在日本出兵東北之後成為定局。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日本出兵東北,使得中國全體上下團結一心,十多億中國人為抵抗日本侵略共同奮戰。
問題是,一年多下來,這種一時激起的抗戰鬥志已經漸漸消散。
雖然在這一年多中,中**隊成功迫使韓國退出了大規模戰爭,在南京擋住了美臺聯軍的進攻步伐,並且在東北戰場上給予了美臺聯軍重創,甚至在戰略反擊中摧毀了長崎,但是在正面戰場上,中**隊仍然沒有能夠扭轉局面,戰略主動權仍然掌握在敵人手中,別說普通民眾,就連很多高階將領都看不到勝利的曙光。
這種局面,一定會讓人對抗戰的結果產生懷疑。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當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相對而言,在南方戰場上,這個問題最為突出。
到二零一四年底,臺灣當局在美臺聯軍佔領區內已經設定了三個省級臨時政府、二十一個市級臨時政府與一百零八個縣級臨時政府,派遣了數千名行政官員,並且任用了數萬名佔領區內的民眾擔任臨時行政官員。
雖然在大部分臺軍控制區內,民眾仍然不太認同臺灣政權,甚至積極支援游擊隊,但是這一局面正在逐漸轉變,至少在二零一四年的前幾個月,臺灣佔領區內民眾的自發抵抗行動就比二零一三年少了許多。
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糧食問題。
要知道,在二零一三年,中國大陸的糧食問題就暴露了出來。為了包管軍糧,中國當局不得不在全國施行糧食配給制,成*人每月只有三十五斤的糧食供應,而未成年人則只有二十五斤。
雖然配給的糧食基本上能夠滿足生存需要,但是民眾的生活水平談不上任何包管。
事實上,很多地方的實際情況更加糟糕。
在一些糧食不能自給的省份與地區,比如貴州,以及江西南部地區,民眾實際上獲得的糧食配額只有基本標準的六成左右。在二零一三年底,貴州一些偏遠山區就因為缺糧爆發了動亂。
與之相比,在臺灣佔領區,至少能夠確保基本糧食供應。
在一些大城市裡,美軍與臺軍甚至開放了市場,向民眾出售糧食等生活必需品。
可以說,臺灣佔領區內,民眾的生活水準確實高得多,至少不需要擔心餓肚皮。
在包管糧食供應的同時,臺灣當局採納了美國的建議,即在佔領區內實行開明統治,不但邀請當地人參與行政工作,還在制訂地方政策的時候,充分考慮到民眾需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佔領杭州之後,臺灣當局一度決定施行戰時管制,最終在美國當局的建議下,僅在夜間八點到凌晨五點宵禁;為了確保民眾過上正常生活,臺灣當局還優先為醫院、學校與城市基礎設施供電,並且派遣專門人員到醫院與學校維持秩序。佔領上海之後,臺灣當局甚至出資聘請了幾百名醫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