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1 / 4)

小說:我意三國 作者:丁格

眼下都還年輕,但我們卻應該考慮更加久遠的事情了。

主公說得在理啊。想必主公對此早已有了構想吧。未知主公究竟打算怎樣辦這個學堂呢?諸葛亮見李晟沒有任何思考的就把問題作出瞭解答,心底好奇的繼續追問了下去。雖然那解答稍嫌粗糙了一些,沒有什麼細緻的地方,但明顯可以知道,李晟對這所謂科舉和學堂之事,盤算的不是一天兩天了。他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這樣的事情呢?孔明覺得有些奇怪了。

這個學堂啊。我打算大體分做五個分院來做,也就是所謂儒學院、雜學院、兵學院、政學院、法學院。李晟微笑的開口解釋道:所謂儒學院乃是研習儒家之真解,探索古人之智慧,窮究經典之所;而雜學院則是精明算術,再復百家,獎勵百工之所。孔明我想你也知道,天下四名是按士農工商來分的。士者,乃管理國家之人。農者,乃種植糧食之輩。此兩者都不曾受到歧視,倒是排在他們之後的工商,卻累累為世人所瞧不起。我不知道你對這些人的看法如何,我只覺得我們今後要發展就離不開工商,尤其是其中的工者。江南人口並不如北方,因此我們必須更加完整的利盡人力才行。工者所制之物,往往被世人呼之為奇技淫巧,這絕對是一個誤解。對於我們來說,工者所制之器具若是能以一人之力而成三人之力,那豈不是增加了三倍的人力?這對人口稀少的我們來說,可是一件大功啊。所以我打算單獨設立這麼一個雜學院。說到這裡,李晟止住話題,沒有繼續說下去。他或許是覺得有些口渴了,便端起身前案几上的茶水來喝了一口,眼睛卻直直的朝向諸葛亮那俊朗的臉龐。你說呢?他眼中透出這樣的意思。

主公所言甚是,這重工技而升人力之事確實是我們眼下所需要著重發展的。若是能有些成果,不僅僅是利於我們自身領地的發展,更有利於我軍戰力的提升啊。就像當初主公煉製出那個什麼火藥一般,只怕那也算是百工裡的一技吧。諸葛亮也是精通雜學之人,平日裡也看了許多除卻儒家典籍之外的書,對所謂的百工之道並不是全然不通,再加上就與李晟相處,明白李晟那火藥的煉製並不是如外頭所傳說的那樣是什麼先加秘法,自然耶就分外能夠理解李晟這要重百工的想法了。

見孔明同意自己的想法,李晟得意的笑了起來。然而他的笑並沒有持續多久,卻聽見這邊的孔明又提出一個問題出來:嗯,為興百工,而專門設立雜學院確實有其的必要。但為何還要把兵學院、政學院、法學院與儒學院分開呢?主公難道不曉得現在的儒者以不是單獨的研習經典,而是在研習經典的同時也學習這些東西嗎?像我,像士元,像公淵都是同時修習這些事情的。畢竟我們身為士者,為官論政乃是份內之事啊。

為官論政乃你們士者份內之事?李晟聽了微微的搖了搖頭。他覺得自己的這位兄弟雖然與自己相處的久了,很受自己的一些影響,但畢竟還是這個時代的人,其中所有的一些觀點還是這個時代之人常有的觀點。比如這剛剛的一句,就很讓他不以為然。只是這不以為然只能默默的放在心理腹誹著,李晟自認眼下自己沒這個精力和實力去與這早就形成已久的觀念叫板,便只好來一個充耳不聞了。他自動忽略了孔明那最後的一句,而直接將前頭的問題回答上來:人力有所窮盡,而學海無涯。對於各門事務的精專都是得花上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去研究的。我並不否認如你,如士元,如公淵這樣的天才能夠在掌握一門精要的情況下能夠繼續精專於其他,但我也十分明白的瞭解,諸如你、士元、公淵這樣的全才還是少數。更多的人讓他去學習一門就已經耗費了他們極大的精力,如何還能要求他們兼顧其他呢。再加上全才養成的時間長,而專才養成的時間短。以我們現在的需求和所能擁有的時間來看,培養出大量各專一門的專才,卻是比花了大量的時間卻只能有少量的全才要好得多了。

唔!人力有限,而學海無涯,故全不如專,量少不如量多。主公原來是做著這樣的打算啊。諸葛亮咀嚼著李晟的話,越想越覺得他所說的很有道理,但似乎是不服氣還是怎麼的,他還是振振有詞的反駁道:天才雖少,卻並非沒有。若真有人如士元一般能精通數門,那又如何?

他們若是自認為可以多學數門那就多學數門吧。事實上,我的學院並沒有限制他們讓他們在入了一個分院之後,便只能呆在一個分院之中啊。事實尚他們若是在學了一門之後還對其他的學院的知識有所興趣的話,他大可去旁聽學習啊。只要他在最後的考試中能夠透過,誰還管他究竟學了幾門呢?李晟無所謂的攤開手說道,自由的聽課,自由的學習,但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