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主要包括:

1855年吉田松陰提出的〃擴張補償論〃;

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大陸政策〃;

1869年,木戶效允提出的〃徵韓論〃;

1890年,山縣有朋提出的〃利益線論〃;

1928年,石原莞爾提出的〃滿洲利益線理論〃,

以及近衛提出的〃國際正義論〃等等。

從上述時間表可以看出,日本並非在透過明治維新國力上升之後,才有擴張的衝動。對外擴張是其民族的基因,一直是一脈相承的。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它只是一種〃學說〃,而在條件具備的時候,立即就成了一種實踐。

遷都北京,進軍印度!

早在16世紀末日本的戰國時期,以武力統一日本的封建領主豐臣秀吉(1536…1598)就提出了大陸擴張的構想。

1578年,豐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宿志〃。

1584年,擔任太政大臣的豐臣秀吉提出了一個帶有時間表的擴張計劃:在佔領朝鮮之後,於1593年初佔領北京,1594年日本遷都北京,然後再進軍印度。

島國精神與作為擴張意識形

1590年,豐臣寫信給朝鮮國王,〃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1592年,日本首次侵朝初期進展順利,豐臣秀吉就開始籌劃遷都於北京,自己〃居守寧波府〃,以便〃尊聖意,佔領天苧印度〃。

不過,豐臣秀吉的計劃主要停留在〃理想層面〃。

豐臣秀吉兩度興兵進犯朝鮮,史稱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侵略者遭到了朝鮮的沉重打擊,均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的明代歷史上,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抗倭戰爭〃,其實就與豐臣秀吉和其侵略思想有關。

明代嘉靖年間起,日本人就在山東至廣東沿海一帶經常出沒,搶佔地盤、燒殺搶掠,他們長期騷擾中國海岸線,才有了戚繼光打擊倭寇的故事。儘管戚繼光取得了多次勝利,但無法改變日本對此後中國歷史的重大影響。

正是由於回應日本的侵擾,同時又避免中國海盜與日本人勾結,明朝實施了閉關禁海的政策,曾經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大明朝,由此轉向了保守,大國的胸襟就此漸漸失去,中國封建社會走向下坡。

中學歷史課本上有這樣的表述,明代江南的手工業、製造業發達,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隨著明朝的閉關政策的確立,〃萌芽〃的〃資本主義〃最終沒能進一步發展。按照這種說法,有可能進一步融入世界文明的中國,就此徘徊不前,大陸文明未能及時連線海上文明。

帝國的停滯,自然有各種因素所決定。倭寇的騷擾讓統治者不勝其煩,不能說不是原因之一。

隨著豐臣秀吉於1598年病死,其遷都北京進攻印度的擴張大陸的計劃徹底失敗。然而,豐臣秀吉〃滅朝鮮,侵中國〃的戰爭思路,卻為後來的歷代統治者所繼承。

幕府時代,在日本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本居宣長(1730…1801)的〃八弘一宇〃的思想樹立了日本民族優越、應該主宰世界的理念。這種思想認為,日本是日出之國,乃世界萬國之中最優秀之國家。

本居宣長出身商人家庭,是日本國學家、歷史學家,也是引領〃大日本帝國〃思潮的先導之一。他主張,必須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新華夷秩序,要各國都前來向日本朝貢。鑑於他在日本學者中的地位,眾多日本人對其思想推崇備至,並開啟了矛頭指向中國的〃大日本帝國〃戰略構想。

其實,這種思想的出現,與古代日本受中國衝擊和影響嚴重有關。當日本社會面臨文化問題與社會危機的時候,日本的思想家們便提出,危機的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汙染,從而提出日本原生的文化高於中國文化,日本文化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分析這種思想產生的心理,這其實是將外來文化作為現實挫折的替罪羊,意在重建日本文化,突出自身的優越性以建立民族自信心。

本居宣長的民族優越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外來文化的一種衝擊,具有保守傾向。從本質上說,他表達了日本文人試圖讓日本文化獨立於中國文化之外,擺脫中國文化的衝擊,從而塑造日本民族的自我認同。

但由此而引發的〃日本是神的國度,是世界的中心〃的自戀傾向,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日本後來的擴張的一個思想源泉,併為後來的軍國主義思想埋下了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