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2 / 4)

小說:伐清 作者:熱帶雨淋

大姓都可以自行制定族規,那都府衙門為什麼不能制定只在都府有效的規矩?”鄧名得勢不饒人:“這是事急從權罷了。”

這話頓時讓任堂回憶起一段慘痛經歷,鄧名就是靠著“事急從權”和“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車軲轆話強行推行了同秀才政策,雖然已經有了忠言不被採納的預感,任堂仍進行了最後的努力:“提督明鑑,若是虜廷造謠,說提督修改律法,不但會讓皇上、朝廷、晉王迷惑,也會讓天下的縉紳擔憂,他們可不知道這是都府的地方律法,會誤以為提督想奪去他們的佃戶。”

“謠言止於智者。”

不出任堂所料,鄧名頑固地拒絕了他的進諫,說什麼也不肯承認地主——佃戶關係。

經過明軍的再三稽核,最後成都只保留了一千三百人的常備軍,鄧名給了五個最重要的衛士一人一個少校軍銜,其餘的十五人都是上尉,加上原本的二十多名上尉,組成了成都常備軍的最高層。其餘的人軍銜從下士到中尉不等,鄧名在全力供應這支常備軍飲食質量的同時,還每天都親自給他們授課,和衛士們一起教常備軍官兵讀書認字。

每天上午都是文化課時間,除了認字外就是總結經驗教訓,與李國英、趙良棟的那一戰雖然只有短短一天而已,但需要總結的得失非常多。到了下午,常備軍官兵就進行針對姓訓練,把上午討論出來的各種思路進行試驗。這些實踐會被記錄下來,第二天就向全軍推廣,成為第二天上午討論課中的一部分基礎。

在鄧名練兵的同時,對劍閣等地的偵察也在繼續。

四月下旬,鄧名屢次召開上尉會議,所有的常備軍上尉都會列席,和鄧名一起公開討論下一步明軍戰略問題。現在這種討論會經常進行,這幾十名上尉在參加完會議後,就會把會議內容帶回各自的單位中,與其他官兵一起討論,然後再把他們的意見反饋回來。

“我軍從劍閣出發攻擊保寧、廣元的方法有兩種,一種就是高明瞻的戰略,召集五千人的軍隊,然後動員兩萬民夫背糧食。不考慮糧道和補充,全軍向廣元進攻,奪取城池後靠繳獲清軍的庫存維持軍隊。”雖然鄧名透過審問俘虜知道廣元等地非常空虛,不過這個計劃還是讓他感到不舒服:“好處是,我們需要徵召的戰兵、輔兵數目有限,對都府的生產影響有限,而且需要的準備時間短,徵召令下達的十天內,我們就可以出發;壞處是,我們的攻擊不能遇到任何意外,如果清軍突然出現援軍、或是遇上暴雨、或是守軍抵抗異常頑強、或是守軍不顧死活地縱火焚燒倉庫而且我們沒能及時撲滅,那軍隊就會遭到滅頂之災,和高明瞻一個下場。”

經過幾天的討論後,常備軍各級官兵都覺得這個計劃有一些風險。清軍在不久前剛經歷了一場大敗,短期內派不出多少援軍,很難充實空虛的廣寧、保寧,但誰也不敢說會有什麼意外發生,李國英會不會突然放棄渝城全軍退回保寧也未可知。如果可能的話,明軍上下都不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

“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確保糧道暢通,我們需要首先恢復江油的倉庫,整理都府和江油之間的道路,向江油運輸足夠多的糧食;然後修建從江油到劍閣的道路,再把糧食運到劍閣儲存起來。”鄧名說的第二種辦法就是當初吳三桂在東川做的事,除了大型倉庫和道路外,還要建立沿途的驛站和烽火臺,保證後方的將領能夠及時掌握前線的情況:“等我們在劍閣的倉庫修好後,我們就可以送去戰馬,對廣元、保寧進行持續的偵察,瞭解清軍的虛實。這樣我們在進攻的時候就不是賭博,而是深思熟慮後的行動,就算短時不能攻下,我們也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即使遇到最差的情況,我軍也可以在糧草耗盡前退回劍閣,然後有條不紊地返回成都。”

後一種戰略的好處很明顯,但自行難度明顯大得多,這兩天明軍還進行了簡單的搬運和建設模擬,得到了一些粗略的資料:“成都到劍閣之間的道路已經多年失修,無法快速的運糧,我們大概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才劍閣建立起能夠支援探馬的倉庫,同時還要不斷地修路,讓糧秣運輸變得更順利、損耗更小。清軍的力量每天都在恢復,半年後保寧是不是還會如此空虛很難說,如果我們想在半年內攻打保寧的話,那五個月內我們就需要劍閣儲存供一萬軍隊食用一個月的物資”修路、運糧、建立驛站和倉庫,鄧名對在場的軍官們說道:“我們大概需要十萬勞力曰夜工作才有可能完成,大勞動量需要足夠的糧食,加上損耗,這五個月內我們至少要提供一百萬石的糧食。”

一百萬糧食鄧名倒是拿得出來,不過動員這麼多勞力就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