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都會從這些清軍戰艦邊高速透過,繼續攻擊後面的清軍戰船,依然以船帆為主要攻擊目標。
明、清雙方都擁有數百條戰船,如果以摧毀對方戰艦為目的的話,那這場戰鬥就會變得非常漫長——想讓數百條戰船失去戰鬥力是很難的一件事,即使鄭軍戰意昂然、清軍相對疲敝,這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做到的。
鄭成功認為若是採用常規的戰鬥,雖然可能取得不錯的交換比,但最可能的結果就是清軍在損失一部分艦隊後,主力得以儲存,脫離戰鬥返回泉州。戰前鄭成功制定的目標就是全殲清軍水師,當然不肯接受這樣的戰果,因此鄭成功再次採用新奇的戰術,沒有如同傳統那樣正面對陣,而是採用類似騎兵對沖一樣的戰術,發起了一場海面上的混戰。
“先是落錨、下帆,然後又衝進來亂戰。”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熟悉的鄭成功的旗號,黃梧肯定會認為他的對手是個對海戰毫無瞭解的新手、菜鳥。因為對方前後兩套戰術都違反了海戰的基本原則——海戰比陸戰更講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在陸戰中,受傷計程車兵不可能在短暫的休息後就恢復戰鬥力,重傷和戰死同樣失去全部的戰鬥力,三個士兵輕傷導致的戰鬥力下降,和一個陣亡也相去不遠,因此沒有必要片面地追求殺死敵人,有時擊傷比殺死有更好的效果——比如趙天霸在鍾祥防守城牆時的策略。
但在海戰中、尤其是風帆戰艦時代,海船很難被擊沉,而只要不被俘虜,一條船在退出戰鬥力可以很快透過修理來恢復戰鬥力,船帆、甲板如果只是受到輕傷,那用不了半個時辰,船隻就可以恢復全部戰鬥力;即便是桅杆受到輕傷也可以在戰場外進行快速維修,用不了太久這條戰艦就可以恢復大部分的戰鬥力;即使是桅杆、船舵受到重創,只要能在友艦的掩護下脫離戰場,上面的水手就可以得到儲存——這些士兵可以轉移到其他船隻上作戰,而受到重創的戰艦也可以在港口得到修理,無論如何修理總比重新造艦要快得多。
所以,海戰最重要就是俘虜敵艦,俘虜一艘對敵人的打擊要比給十幾、二十條敵艦造成各種輕重傷沉重得多。比如剛才鄭軍的原地堅守,造成二十條戰艦被清軍俘獲,損失了上面全部的官兵,而清軍的損失不過是一些船隻輕傷,士卒疲憊而已。剛才見到鄭軍的戰術時,黃梧簡直不敢相信這麼愚蠢的戰術會是鄭成功手下施展出來的。
而現在鄭成功的戰術依舊讓黃梧驚愕不已,海戰推崇陣戰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注重擊毀遠遠超過擊傷。透過陣戰來集中火力,徹底消滅那些被重創的敵艦,或是互相掩護,讓己方受傷的船隻能夠有機會退到陣後進行修復。
現在明軍艦隊像是衝鋒的馬隊,從清軍艦隊周圍或是空隙間高速透過,絕不肯為了提高命中率而減低航速。
“這不過是送死罷了。”沒用多長時間,黃梧就對鄭成功的新戰術做出了判斷,和高速移動的明軍水師不同,清軍艦隊陣容比較穩定,彼此間的配合更加緊密,這種配合甚至能在相當程度上抵消鄭軍體力和戰技上的優勢——儘管明軍銳氣正盛,又兼有洋流的優勢,但他們給清軍造成的傷害並不必清軍回敬他們的更大。而那些受傷的清軍船隻都在艦隊的保護中,明軍高速從它們身邊透過,並沒有停下來繼續打擊。既然如此,那船隻受到傷害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等明軍艦隊再次返回時,它們都會得到一定的修復;而明軍受傷的船隻則不同,同樣是風帆受損,這立刻就會反應到船隻的航速和控制上,導致它們無法跟上艦隊,會在接下來的受到清軍船隻更大的打擊,若是風帆被重創導致明軍船隻停止的話,那它就會陷入清軍陣中,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打擊
因此黃梧第一個看法就是鄭成功瘋了,採用了一種故意送死的戰術,比剛才的戰術失誤還要大得多。
但片刻後,黃梧就發現事情好像不這麼簡單。清軍艦隊由來自天南海北的幾省水師組成,除了少量福建水師外,其他都對廈門附近的洋流、風向缺乏瞭解。就是福建的水師,對廈門周圍水文的瞭解程度也是不足的,畢竟這麼多年他們都沒機會在廈門附近出沒,清軍中可能也就黃梧和施琅對廈門還算熟悉,其他的軍官一個不合格。
受傷的明軍船隻可以脫離戰鬥和大部隊,尋找合適的地點進行修整,而清軍則完全做不到,各條船的指揮官根本不知道哪裡會有暗流或是礁石,也不知道附近有沒有可以停泊的島嶼、或是島嶼是否有適合停泊的避風處。在廈門附近,清軍艦船不具有獨自逃生的能力,只有呆在艦隊中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