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鄭成功的命令後,鄭泰立刻就帶著金門水師出擊。
當鄭泰的部隊出現在金門、廈門之間的海域上時,大批向東奔逃而來的清軍艦船出現在他的眼前。儘管鄭泰擁有一百艘戰艦,但也不可能徹底地截斷如此寬闊的海峽。
對面的清軍艦隊沒有任何陣型,也沒有露出與明軍交戰的意思,一艘艘都扯滿了帆,爭相恐後地向鄭泰軍衝過來。顯然敵人會試圖從明軍艦船的空隙間穿過去,用最快的速度逃回泉州港。
“敗家子啊。”看清了清軍的動向後,鄭泰忍不住搖頭輕嘆。
在陸戰中,失敗的一方扔下輔兵跑了也就跑了,當然相比盔甲和武器,經驗豐富的老兵更加珍貴。陸軍如果失陷大量的老兵,損失雖大,仍然可以指望在一年後得到彌補,只要能提供足夠的軍餉和充足的訓練經費,農夫也可以成為甲兵。如果投入足夠大,訓練強度足夠高,可能幾個月就能得到能夠上戰場的新兵。
但海軍卻完全不同,用來製造船隻的材料是陰乾的木頭,僅這種陰乾的過程就長達三年——正常情況下船家都不會儲備太多的材料,只會根據正常的銷路和自家的製造能力來儲備船材。除了這些私人所有的造船材料外,官府也會每年選購一些好木材,陰乾儲備起來。但同樣數量有限,而且很多材料是為了用來製造漕船、漁船而預備的,並不適合用來製造戰艦。若是官府強行用這些材料來生產戰艦,除了質量堪憂,還會導致各種依賴船舶製造的行業退化。
除了材料,更重要的是造船的工匠,能設計、製造漁船和漕船的工匠或許不少,但其中能夠勝任戰艦製造工作的卻是少而又少。一艘戰艦從預備材料開始,到建造完成,下水試航,最後形成戰鬥力,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清軍損失慘重,今後想重整水師的話,就算立刻下達命令,立刻撥款購置木材,也要等到好幾年後才能得到一批船。
鄭泰一輩子都在海上與敵人作戰,其中既有海盜也有紅毛,但他之前從未見過如此浪費船隻的對手。即使是閩粵海域上的海盜,也會奮力保護他們的同伴,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拋下船隻,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船隻珍貴而且難以獲得。
海戰和陸戰不同,佔據上風並不是很難,但想殲滅、擊沉、俘獲處於下風的敵艦卻困難得多。海戰的特殊姓質導致處於劣勢的一方往往選擇抱成一團、頑抗到底,然後趁夜遁逃;而優勢的一方也不會企圖全殲對手,而是滿足俘獲一部分敵艦。因為即便是最有經驗的水手也不能絕對準確地預測洋流和海風,夜間航行時對水文暗礁的一個錯誤判斷,或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都能讓勝利者在轉眼之間變成失敗的一方。
鄭泰望著對面的清軍艦隊,他自問若自己是對方的指揮官,一定會把艦隊抱成一團進行抵抗。雖然明軍擁有很多出色的水手,但聚集到泉州這裡的乃是清廷控制下最好的船隻,由各省的最優秀的水手駕駛,水平與明軍相比也差不了太多。
“即使是現在,即使只剩下這一百條船了,也該抱團死守啊。”鄭泰看著散佈在清軍旗艦周圍的那些敵船,就算只剩下這些船隻,也可以結陣抵抗,天黑前明軍幾乎不可能啃下互相支援的一百多條戰艦,能俘獲其中的一半就很不錯了,而那時突圍顯然比現在亂跑要強得多:“只有圍在一起,才能讓更多的船隻得到逃脫的機會,這麼簡單的水戰道理,達素不懂也就算了,難道施琅、黃梧也不懂嗎?難道五省的精銳水兵,就沒有一個懂水戰的人嗎?”
但看起來真是沒有人懂,清軍爭先恐後地逃竄,明軍在背後緊追不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清軍有幾艘船隻的船帆遭到較嚴重的破壞。若是明軍遇到這樣的傷害,就會退出追擊序列,參與到剿殺後面的清軍船隻的戰鬥中去,而若是清軍船隻遭到這樣的不幸,就會被同伴無情拋棄,追擊而來的明軍船隻要在它身邊經過時一通亂打,就能讓它所有脫逃的機會徹底化為泡影。
“打這幾條船,生擒達素、黃梧!”既然不可能統統攔住,鄭泰就指著看上去可能是清軍旗艦的幾條船下達了命令——海戰即使戰敗,也沒有必要扯去旗艦上的將旗,因為追擊的敵人不太可能跑得比旗艦更快,旗艦完全可以一邊跑,一邊繼續指揮作戰。但今天達素、黃梧他們做得很乾脆,連將旗都看不到了,鄭泰只能選擇那些看上去比較可疑的船隻為目標。
在鄭泰的對面,黃梧親自艹著船帆,最大程度地利用著海面上的風力,同時還能冷靜地觀察著前方的明軍攔截艦隊,尋找最安全的突破口。雖然指揮水戰黃梧承認不是鄭成功的對手,但若論艹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