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繞過鎮江直接進攻南京,而我覺得後路還有一支韃子總是不踏實,就說服了延平郡王進攻。”張煌言回想著上次進攻南京的經過,對馬逢知嘆道:“延平郡王當時也是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大概心裡也有和我一樣的顧慮吧,被我一勸就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原先的設想,提兵攻打鎮江,雖有鎮江大捷,但在鎮江耽誤了十五天之久,讓數萬虜醜援兵趕到南京,而且還不得不留下大量部隊監視投降的部隊。事後我觀延平郡王之意,似乎頗有悔意。”
想起自己隨後在上游府縣的分兵行為,張煌言又是一聲輕嘆,在南京戰役進行到緊要關頭的時候,鄭成功約五分之一的甲士留在鎮江府,而張煌言的幾萬浙兵則分散在上游四府境內,完全沒有在決定勝負的一仗中起到作用。
“這次我不會犯同樣的錯了。”張煌言說道,現在他想的就是儘早和鄧名兵合一處,如果又有一場決戰爆發的話,明軍可以投入全部的力量——這樣就算是戰敗了,也不會留下任何遺憾。
燕京。
繼江西之後,江南的告急信又如雪片一般飛入紫禁城,讓坐在龍椅上的順治寢食難安。
一開始還有一些官員用“孤軍深入,勢難持久”來形容鄧名,但現在這麼說話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鄧名肆無忌憚地越過武、漢,進入江西,然後又放棄九江,再次直搗南京,他這一支孤軍雖然不斷深入清軍腹地,但卻看不出有什麼頹勢。九江剛被董衛國收復時,還有部分官員歡呼,認為這是鄧名撤兵的前兆,等他們得知鄧名還在東進後都把嘴閉上了——無論董衛國如何自吹自擂,大家都很清楚鄧名依舊士氣高漲,不然他也不會繼續長驅直入。
而朱國治慘敗的訊息打破了燕京最後一絲幻想,相比支支吾吾的兩江總督衙門,漕運總督衙門要激動得多,向燕京發出聲嘶力竭的哀嚎聲,稱自從朱國治戰敗後,兩江總督就再沒有向揚州派來過一兵一卒,本來原定趕赴揚州坐鎮的江南提督梁化鳳也呆在南京一動不動了。
不過今天,順治倒是收到一個好訊息,漕運總督衙門向他報告,安慶保住了。
前天,同樣是來自漕運總督衙門的訊息,順治得知安慶知府面對強敵臨危不懼,決定效法郎廷佐和管效忠的故計,向鄧名詐降以拖延時間,以爭取堅守待援的時間。同時轉送朝廷的,還有安慶的知府送去揚州的報告,報告裡面詳細地描述了安慶城的現狀——空城一座,知府指出詐降是唯一能解燃眉之急的對策。
順治對此也沒有什麼反對意見,看到漕運總督的報告後,他就已經把朱國治狠狠地痛罵了個把時辰,仍感到不解氣:鄧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這要蠢成什麼樣才能想出空城而出去與鄧名決戰的主意來啊?更導致順治把朱國治恨之入骨的是,這廝居然還是靠煽動譁變來完成他決戰構想的——蔣國柱在戰敗訊息傳來前就把朱國治的請戰書送到了燕京。
當時順治看到朱國治一副猴急的搶功嘴臉,如此輕視鄧名這樣的強敵,就有種不祥的預感,結果還真應驗了。看到漕運總督的報告後,順治怒極,把朱國治那封請戰書又拿出來看了一遍,盯著信末那排名第一的簽名看了一會兒,突然笑了起來:“若是鄧名一刀宰了你,就算你這狗奴才走運了,朕還真盼著他把你放回來。”
順治擔心的是安慶知府的計謀不會成功。就在八個月前,郎廷佐和管效忠就用過這招,聽說鄧名在在南京城下和鄭成功會過面,順治覺得鄧名不可能不對此事印象深刻,安慶知府好像有些低估鄧名的智力。而且就算成功,對安慶也沒有什麼好處,安慶又不是南京,即使能夠爭取到一些時間,也是為其他城池爭取的——不過順治對此倒是無所謂,他只是簡單地認為安慶失守已是定局。
想起郎廷佐和管效忠,順治就感到又是一肚子的火,兩個人都是旗人,居然會叛變朝廷!這曾引起燕京震動,人們一直感到難以置信、議論不休,但幾個月前突然平息了很多,人們很少再提起此事,偶然說到時很多人不但不表現出絲毫詫異,反倒會交換著一種“你知我知”的默契眼神。
今天看到安慶知府計謀成功,鄧名居然相信他後,順治又是意外又是高興,報告上說只用了很少的錢糧就誘騙鄧名相信了安慶的投降誠意,寫這封報告時鄧名已經遠離安慶而去,知府表示他會抓緊時間整頓城防。
“真想不到啊。”順治開心地笑道,這麼明顯的拖延時間戰術居然也能奏效,看來再厲害的敵人也不能像自己這樣時刻明察秋毫啊,總算是趕上一次鄧老虎打盹的時候了,也讓順治清楚地意識到,鄧名比起他來還是差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