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霸於七的弟弟過不去。
滿腹怨恨卻無處發洩的宋彝秉,為此竟然告上燕京,讓他父親的故舊替他送告發信入朝,稱於七圖謀不軌,而他那個當按察使的叔叔也私通於七,意圖一同作亂。當時剛逢渝城清軍慘敗,五萬川軍順流而下,燕京方面焦頭爛額無暇分神,這樁案子也就此壓了下來。
雖然沒有立刻處置此事,但燕京方面過問此案的官員還是選擇相信了宋彝秉的檢舉——他大義滅親,把叔叔都拖進案中,這不由得人不信。而且於七在山東的實力強大,順治六年招安了於七和他的幾萬義軍後,清廷的力量一直在南方和明軍作戰,也就忘記了要剪除他的羽翼了。這次看到宋彝秉的檢舉後,燕京發現於七確實是個隱患,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圖謀不軌,但他確實有威脅山東穩定的實力。
在山東風聲鶴唳的時候,燕京對於七的處理就和管效忠當年對付馬逢知的故伎一樣,沒有過於刺激於七,以免他起兵響應川軍。而在確認川軍開始返回上游、明軍主力已經進入長江口後,燕京就指示濟南儘快把孤立無援的於七拿下,以消除這個隱患。
山東地方官對付於七的辦法也和管效忠對付馬逢知的一樣,計劃以宴會的名義召於七前來,然後突然襲擊把他抓起來。不過和馬逢知不同的是,於七乃是山東的地頭蛇,在黑白兩道關係眾多,棲霞縣令的鴻門宴開始前就有人秘告了於七,結果於家兄弟拒捕,反倒把官兵打垮。
逃回自己的莊園後,於七確認自己被扣上了謀反大罪,就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地再次起兵,傳檄給膠東的好漢們,讓他們和自己一起舉事——現在明軍雖然走了,但山東的百姓和好漢們訊息沒有這麼靈通,也對舉事有幫助。
魏冬瓜也是剛剛得知此事,他的武館就是於七資助的,而且直到現在,他們也不知道川軍已經回撤。既然川軍即將登陸山東,恩人於七又號召起事,魏冬瓜就來召集身邊的好漢。
“你們聽說過成都的三太子吧?”其實魏冬瓜也不知道四川和成都距離登州這裡有多遠,不過只要聽說過三國志通俗演義,誰還會不知道成都呢?魏冬瓜並沒有立刻打出於七的旗號,而是先借用一下鄧名的聲勢,他一邊說,一邊向西邊跪倒,當眾磕頭了幾個頭,才從容站起身繼續說:“三太子手下有五虎大將,個個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更有文老督師,人稱臥龍再世!”
由於高郵湖等一系列戰役,鄧名在山東家喻戶曉,奉節文安之的大名也被人們反覆傳說。
雖然大家都曾在私下議論鄧名,但從來沒有想到魏冬瓜居然會這樣明目張膽地提起,一時間諸位好漢人人發愣,都看著魏冬瓜說不出話來。
“有請二太子!”於七的來信只是匆匆幾筆,起義的目標、口號一概沒有,倉促之間魏冬瓜也不知道該用什麼名義好,不過既然是反清,那打起明宗室的旗幟總是沒有錯的吧?
一個大漢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後面走了出來,魏冬瓜二話不說,又朝這個人磕了三個響頭,然後把此人介紹給大家:“這就是烈皇的二太子。”
在座眾人大譁,好幾個人已經叫起來:“魏冬瓜,這不是路邊擺卦攤的李鐵嘴嗎?”
被稱為李鐵嘴的人看上去四十歲上下,他大步走到眾人面前,朗聲說道:“你們知道成都的三太子吧?他是俺弟!俺本來的真名叫朱真龍,烈皇殉國後改名叫李通藥,在鄉里隱姓埋名二十年,魏冬瓜早就知道。”
“正是,”魏冬瓜急忙上來補充,還掏出一封信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於總爺,你們看!這是於爺的信。於總爺讓我保護二太子去他那裡,於總爺要光復山東,把建州韃子趕出山海關去!”
有人上前認出了於七的筆跡,既然是於七都要反了,那這事應該假不了。
而且二太子還在邊上推波助瀾:“俺弟已經知道俺在這裡了,正帥著百萬大軍趕來,白衣白甲還帶著俺父皇的孝!都跟著俺反了吧,等俺弟坐了龍椅,你們都能封王!”
“反了,反了!打進燕京城!”不少人都激動地大叫起來,很快這呼聲就響成了一片。
雖然朱真龍說他不想當皇帝,但他也是皇上的親哥啊,眾人又紛紛和魏冬瓜一起向朱真龍拜倒:“千歲,俺們保著您殺進紫禁城。”
第二十六節 兄弟(中)
無獨有偶,此時在廣東番禹,也有一群漁民正聚集在一起商議。
新任廣東總督盧崇峻走馬上任以來,和平南王尚可喜一起負責執行禁海。盧崇峻屬於漢軍旗的鑲黃旗,對禁海一事極為盡心,再三重申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