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號稱鉅額投資的“商業大片”,上映後卻並不叫好;另一邊卻是完全由個人完成,從構思到製作不到10天時間的20分鐘短片,上傳到網路後卻“好評如潮”。《無極》被“惡搞”後,“惡搞”之風一發不可收拾。網際網路上“惡搞”大片的做法立即形成一股風氣,《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中國商業大片無一倖免,都被製作成滑稽搞笑的影片短片,放在網際網路上傳播。
第二部分 第85節:尋樂(11)
除了“惡搞”大片外,從流行歌曲、熱門電視節目到古典名著、標誌性影象、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難逃被“惡搞”的命運。在2005年前後,在媒體上的文化新聞中,看到和聽到最多的是“惡搞”的新聞。一會兒是“四大名著遭惡搞”,一會兒是“偉大詩人屈原被惡搞”,一會兒又是“孔子遭惡搞”“惡搞”之風愈演愈烈,幾乎充滿了人們的視聽空間。
這些以文字、聲音、圖片和影片呈現出來的“惡搞”作品,完全以顛覆性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表達方式來解構所謂的“正常”,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心頭為之一“震”,頗是新鮮好看。“惡搞”和“選秀”一樣,成為21世紀之初中國的流行詞,有人評價說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思潮的新表現形式。
對於“惡搞”,正如“饅頭血案”的作者胡戈所說,他不是第一個。在2000年初,一部叫“《糧食》”的短片曾在電視圈內部流傳,這部短片採用1959年抗戰故事片《糧食》的畫面,重新配音剪輯,將鬼子搶糧的故事改編成了某電視臺節目組之間爭奪新聞片源的故事。2001年2月,照著《糧食》的思路,有人把《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兩部影片重新編劇、剪輯、配音,製作了一部名叫《分家在十月》的短片。這部短片虛擬了某電視臺內部“權力鬥爭”的情節,影片中的人物分別安上實際工作人員的名字,恰如其分、惟妙惟肖地表現了這些人的性格和語言特徵。
2001年11月,在北京某演藝協會年會上,有人把《東邪西毒》、《大話西遊》、《荊軻刺秦王》、《智取威虎山》等多部影片重新編劇、配音、剪輯,把當年發生的“中國加入WTO、衝擊2002世界盃、申奧成功、9·11事件”等各個大事編排在一起,製作了一部19分鐘的《大史記》短片,為晚會提供“佐料”。
由於這三部短片都出自電視臺專業人士之手,在剪輯、配音、口型、音效、臺詞指令碼以及劇情連線的完整性等方面均極為講究。不少“內部人”看了以後,都覺得非常有趣、好玩,便紛紛以自己觀看或收藏為由,要求備份光碟。備份得多了,這些短片很快被洩漏到網際網路上,從2002年開始,有人把以上三部短片組合成“《大史記》三部曲”上傳到網上,並以極快的速度流傳開來。
經過2000—2002年“《大史記》三部曲”的孕育和鋪墊,在2003—2004年,網路上陸續出現了《網路驚魂》、《007復仇記》等“惡搞”作品。其中《網路驚魂》和《007復仇記》這兩部作品反映的是中國電信業兩家企業的服務狀況,頗具諷刺意味,帶有明顯的調侃和攻擊色彩,將“惡搞”直接帶入了商業競爭領域。
到2005年,隨著胡戈“饅頭血案”的問世,“惡搞”從小眾推到了大眾,“惡搞”之風勁刮猛吹。在接下來的2006年和2007年,出現了《春運帝國》、《新龍門票販》、《後舍男生》、《正經秀》、《真人漫畫》等一系列“惡搞”作品。從方言配音到電影剪輯,從“惡搞”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到明星藝人,“惡搞”之風盛行至極。
在此期間,“惡搞”之風儼然已從一部分網友“沒事偷著樂”的個體行為,變成了大眾的集體娛樂,並滲透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不僅網路上出現了“惡搞”狂潮,電影、電視上也出現“惡搞”之風。2006年底上映的《大電影之數百億》,據說投資了1000多萬,以幽默顛覆性的手段“惡搞”20部大片,堪稱是中國“惡搞”史上的“最大手筆”。在2007年某衛視的春節晚會上,小品《菊花臺上的夜宴》把《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和《三峽好人》三部影片融合在一起,對其進行顛覆演繹。就連中央電視臺的名牌電視欄目《電影傳奇》,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超級顛覆性“惡搞”。一部電視系列劇《武林外傳》則被人們譽為是最普及、最流行的電視劇“惡搞”作品。
2005年以後的“惡搞”作品最大特徵就是“強烈關注社會現實”。如《春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