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部分(2 / 4)

小說:驍騎 作者:溜溜

著三支鐵騎,約計十萬大軍。除狼騎營之外,另外兩支戰騎便是:桓飛所部飛熊營和趙雲帳下的無雙鐵騎。

伴隨一陣馬蹄聲響起,已經一個多月不曾露面的呂布駕馭著赤兔馬,帶著三百親兵疾馳出營,此番他是奉命前去陪同李利及其家眷前往秦嶺遊玩。那前來傳令的親兵的原話是:“主公說,奉先已到達長安多日,之前多有怠慢,此番便略盡地主之誼,帶奉先出去散散心。”於是,呂布不敢遲疑,當即率領親兵趕往南下官道。

ps:衷心感謝:書友“stanleylin”、“小良子”書友的月票支援,多謝!

第114章 總是武關情

金秋九月,大雁南去,朔風迴歸。

放眼山川,層林盡染,遍地金黃。

一陣朔風乍起,叢林披龍袍,大地裹皇裝;美不勝收。

秦嶺南麓,楓葉正紅,漫山紅綢,錦繡河山。

此地是春、夏、秋、冬四季最為分明的所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四季分明的所在養育了一方淳樸方正的百姓,愛憎分明,嫉惡如仇,敢闖敢拼,忠肝義膽。

丹江河畔,北邊棧道上。

驊騮馬揚蹄飛奔,載著一身錦袍的李利直奔武關馳去。緊隨其後的是,呂布、李摯、周瑜和諸葛亮四人策馬揮鞭,以及跟在他們身後的三千金猊衛鐵騎。

而跟隨李利一同出遊的妻妾兒女並未跟隨前來,而是留在山上的太清道觀,遊賞觀景,體驗山水田園的悠閒生活。

大隊人馬沿著山下的棧道疾奔前行,他們躍馬揮鞭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丹江河中,潺湲流動的河水陪伴著他們順流直下,直到武關山口。河水在這裡轉彎,繞過武關北麓的陡峭山崖,蜿蜒流淌,一路向東而去。

武關守將楊秋早在三天前並得到訊息,得知主公李利近日將蒞臨武關巡視,當即率軍重修道路,清掃城樓,而後天天守在西門城樓上,等待李利的到來。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終於讓他等到了。

遠遠望見山道上的中軍大纛,楊秋當即下樓。率領帳下將領列隊相迎。

這倒不是他善於迎合奉承,而是武關眼下已是西涼腹地,自從司隸大戰之後便一直太平無事。再加上。商縣境內民風淳樸,秩序井然,治安良好。而武關東門外便是南陽郡,時下波才正率領重兵屯軍於南陽,時刻提防荊州劉表率師北上。正因如此,近年來楊秋這個武關守將甚是悠閒,完全不用擔心強敵來犯。與賦閒無異。

不多時,李利一行人來到城下,楊秋疾步上前躬身施禮。

稍事寒暄過後。楊秋便將李利一行迎進城關,並吩咐帳下部將招待隨行軍士。

武關城樓上。兩張案几並在一起,案几上一如既往地擺放著一壺清茶和整套茶具,李利、呂布、周瑜和諸葛亮四人圍桌而坐。

置身於雄關之上。高坐於群山之間。眺望連綿起伏的山峰和天邊的朵朵白雲,俯瞰清澈的潺潺溪流和行色匆忙的行人。一壺清香的熱茶,四個杯盞,品賞人間滋味,縱談世事滄桑。

敘談之間,李利面帶笑容的隨口問道:“奉先可還記得昔日之事?”坐在武關城上說昔日之事,自然是指昔日長安之亂中呂布率部南下被李利堵在武關城下的那一幕。

呂布聞言後,神色如舊。臉上並無不悅之色,眼神中一片坦然。顯然是對自身的處境和地位有著無比深刻的認識,神情之中再無半點桀驁不馴,顯得十分平靜。

“記憶猶新。”輕輕放下茶盅,呂布沒有絲毫迴避,直言不諱地道:“不瞞主公,長安之亂過後,末將對之前所發生的一切片刻不曾或忘,曾經認真梳理過無數遍,方才漸漸想清楚整個事情的始末。而武關城下的一幕對末將而言,尤其記憶深刻,曾一度將其視為生平最大之恥辱,併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報仇雪恥。”

說到這裡,呂布話音稍頓,目光停留在李利臉上,注視著他的神色,卻見李利神色自若,臉上依舊洋溢著陽光自信的微笑,儼然毫不介意。

看到李利神色無異之後,呂布心中稍安,眼底閃過一絲異彩,隨之接著說道:“正是抱著報仇雪恥的初衷,末將放棄了一舉殲滅曹操的最好時機,轉而率軍入盟,加入袁紹組織的中原諸侯聯盟,聯合中原各鎮諸侯一同討伐主公。司隸大戰中,末將帳下兵馬傷亡極大,七萬步騎折損大半,最終僅有兩萬餘兵馬逃出生天。正因如此,在此後爭奪兗州的戰鬥中,末將不敵曹操,敗走徐州。也正是因為兗州之敗,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