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部分(2 / 4)

小說:驍騎 作者:溜溜

將劉璋及其家眷全部控制起來。

與此同時,駐守在南門和西門外的趙雲和黃忠所部,趁著雨夜轉移兵馬,只留下三千兵馬留守,餘下兵馬全部轉移至東門營寨。而趙雲和黃忠等主要將領則第一時間從北門入城,聽候孔明調遣,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馬超在內。截止大雨停歇之時,孔明只留下黃忠率領的兩萬秦弓營和趙雲所部五百親兵,另外還有駐守北門的五千龍驤營將士,餘下所有入城的西涼軍藉助風雨聲響的掩護,相繼撤出城池。

對此,各營將領甚是不解,對孔明的安排極為不滿,若不是孔明聲稱這都是主公軍令,諸將只怕不會遵從。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將領對此持質疑態度,馬超就是其中之一,亦是最讓孔明頭痛的軍中悍將。好在西涼軍軍紀嚴明,這些將領雖然對孔明的命令心存疑慮,卻不敢公然抗命,終究還是領命執行了。

對於整件事情的經過,李利都已瞭解清楚。僅此此事而言,諸葛亮和馬超等將領都沒有錯,錯在李利自己。他事先沒有將自己的計劃告知各營主將統領,對代傳軍令的後果估計不足,高估了諸葛亮在軍中的威信和影響力;由此造成了由孔明代為傳達的軍令不足以讓各營將領信服,繼而引發混亂,險些釀成大禍。所幸各營將領得知他孤身前往劉璋府邸之後,當即平息了爭執,紛紛聽從孔明調遣,總算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將一場禍事消弭於無形。

否則,一旦劉璋孤注一擲,寧願拼得魚死網破也不願束手就擒的話,那麼李利就將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即使他和李摯聯手衝出府邸,一場空前的大混戰亦是不可避免。果真如此的話,他想兵不血刃地收復益州的初衷便徹底破滅了,以致整個益州之戰的戰略謀劃虎頭蛇尾,最終演變為一場殊死搏殺,由此引發的後果將是無法想象的。

而這起突發事件的根源就在於,李利並沒有給予諸葛亮書面軍令,全是以口頭傳達的方式調遣兵馬。

如果隨軍軍師是郭嘉、賈詡、李玄和周瑜等四人之中的任何一人,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在軍中頗有威信,並且與各營主將統領極為熟悉,甚至私交篤厚。

與之相比,諸葛亮雖是李利的義弟,卻終究太過年輕,資歷太淺,又沒有足夠顯赫的戰績,僅有一次統軍征戰經歷,那還是三年前的盧龍塞一役。可那次戰役的戰功雖然記在孔明頭上,但軍中將領並不認可,仍舊將其視作李利的戰績。

因此諸葛亮此次出任左軍師之職(右軍師是法正),在各營將領眼裡頗有裙帶之嫌,仗著他是李利的妻弟和義弟的雙重身份,才得以坐上軍師之位的。可實際上,諸將打心眼裡並不認可他,於是才會對他傳達的軍令抱以懷疑態度,百般刁難;若不是礙於情面,說不定就有哪個愣頭青敢對他動粗。

這是驕兵悍將的最大弊病

(備註:陌上桑,漢樂府詩名,本文取原意:田間小路上的桑林。暗喻: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第168章 將相和,養癰遺患

這是驕兵悍將的最大弊病。

西涼軍中許多將領都是桀驁不馴之徒,其中不乏“刺頭”,馬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果發號施令的人沒有足夠顯赫的戰績或足以震懾諸將的威信,根本駕馭不了他們,由此遭遇百般刁難、插科打諢之事便無法避免,甚至還有人敢於陽奉陰違,亦或直接抗命不尊。

在此之前,這種現象並不是沒有,卻一直沒有引起李利的重視。

即便是偶爾聽到某些文官或某將領反應,他也是一笑而過,並未真正放在心上,更不用說著手解決問題或處理相關人員了。這是因為他完全把這些細枝末節的瑣碎之事看作文官們或某些將領的牢騷,無關痛癢,不值得小題大做,無須計較。

但是此次與以往不一樣。昨夜的突發事件影響巨大,性質極其惡劣,不僅關係到諸葛亮的顏面,還直接影響到他的生命安全。

如此以來,李利就不能不重視了。事關自身安危,豈可等閒視之?

就因為這件事,從昨夜三更至今,李利一直沒有閤眼,腦海裡反反覆覆思考著這件看似不大卻又不能不重視的“瑣事”。

說起來,諸葛亮已經出仕三年多了,如今已有二十歲,不算小了。想他李利當年十幾歲就跟隨叔父李傕東征西討,未滿十六歲便已獨自領軍征戰,於中牟一戰打敗名將朱儁,自此聲名鵲起。十七歲那年他奉命外放武威郡太守。自此獨當一面,此後東伐西討、南征北戰。近十年間都在馬背上度過;麾下兵馬從最初的三千餘人發展到現在的擁兵近百萬,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