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曾國藩全書·挺經 作者:白寒

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仔細考察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特別明顯的大約有四個方面:謹慎獨處,則心胸安泰;端肅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悅服;專守誠意,則神靈欽敬。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慾,連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省而無愧,所以心裡坦然。主敬,就是說外表整齊嚴肅,內心思慮靜定專一,時時端恭莊嚴,所以身體強健。求仁,就是說從本體上講,能保養心性,從運用上來說,有愛民惜物之胸懷,大公無私,所以人們悅服。思誠,就是說內心忠貞堅定,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與萬物感應,所以神也欽服。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這四種效驗就自然而至。

在孔孟儒家傳統中,有一種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修煉方法,稱為慎獨,即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像在大庭廣眾下一樣有修養,如何做到慎獨呢?首先就必須內省。內指的是心靈,省就是自我審思。認為人們只要注重自己對自己的審思,慢慢地就會心境清明,智慧越來越高,本領也越來越大。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根據儒家的觀點,人是稟天命而生的,生下來之前,與整個宇宙自然是一個整體,生下來以後,就稟賦了宇宙自然的所有資訊,只是因為受人性所產生的各種慾望的遮蔽,這些智慧隱而不顯了。人如果能夠向自身不斷地找尋,慢慢地就會把後天的屏障剝除,還智慧以本來面目。

曾國藩以繼承中華道統自居,也就很自然地繼承了這種內省功夫,只是進一步加以發揮,提出了自己對這種功夫的理解。

◆原文

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慾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慎獨則心安。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真正盡力為善去惡,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心裡是否自欺,別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學》中“誠意”這一章節,兩次說到慎獨。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慾而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曾子所說的問心無愧,孟子所說俯仰無愧於天地的境界,所謂養心沒有比寡慾更好的辦法,都是這些內容。所以,能夠慎獨,則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肯定不會有行為不合於心意而導致不安。人若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心裡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這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尋樂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務。

第二部分:明 強人生第一自強之道(2)

◆原文

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後,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於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懍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自世儒以格致為外求,而專力於知善知惡,則慎獨之旨晦。自世儒以獨體為內照,而反昧乎即事、即理,則慎獨之旨愈晦。要之明宜先乎誠,非格致則慎亦失當;心心麗於實,非事物則獨將失守。此入德之方,不可不辨者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