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2 / 4)

指示,並說:“我不僅要譴責個人恐怖,更要譴責國家恐怖!”

後來,高爾基再一次,而且是以書面形式正式提出申請,要求政府發給他出國護照,讓他去義大利。不言而喻,他的這一請求再次遭到拒絕。如果讓他去了義大利,他很可能真的要寫本什麼書,但決不會是斯大林所企望的書。就這樣,這位馳名世界文壇的作家成了斯大林的俘虜,直到一九三六年六月逝世為止。

高爾基去世後,內務部人員從他的遺物中找到了幾本珍藏的筆記。讀完之後,亞果達氣得破口大罵,最後又嘟噥了一句:“狼畢竟是狼,喂得再好也總想往森林裡跑!”

高爾基的這些筆記,至今也沒公佈於世。

第二十三章 尼古拉·布哈林

對於只愛獵奇而不在乎歷史事件的實質意義的人來講,在第三次莫斯科審判的被告人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原內務部人民委員亞果達,而不是象布哈林、李可夫、拉柯夫斯基這樣的聞名世界的革命領袖。當然,這也不足為奇,因為把亞果達打成那些曾被他投入大審甚至處以死刑的人的同案犯押上被告席,確實給這次審判鬧劇增加了驚人的滑稽味。

但是,對於共產黨員和那些對黨史有所瞭解的人來講,這次審判的核心人物當然不是亞果達,而是最優秀的布林什維克,列寧最親密的戰友—一布哈林。

當年,跟黨的其他領袖們一樣,由於擔心托洛茨基的影響太大,布哈林也曾幫助過斯大林和季諾維也夫去貶低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並將他擠出了政權核心。其實,當列寧在世之時,當黨的領袖們還沒捲入爭權奪利和相互攻汗的漩渦中時,布哈林也跟別人一樣,在自己的文章中熱情洋溢地讚頌過托洛茨基。例如,在談到十月革命這一歷史性的勝利時,布哈林寫道:

“托洛茨基是傑出的,無所畏懼的革命理論家,孜孜不倦的革命傳播者,是他,以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在全體與會者雷鳴般的掌聲中莊嚴宣佈:臨時政府再也不存在啦!”

很多年以後,當斯大林控制的中央宣傳部已經讓“托洛茨基是反革命”的汙衊誹謗之言深入人心,老布林什維克們當年寫的那些讚頌托洛茨基的文章,也就成了一個黨員在歷史上所犯下的不可諒解的罪過,但只有斯大林例外,因為他也有這種“歷史汙點”:列寧在世時,斯大林曾在《真理報》上著文道:“彼得格勒衛戍部隊轉向支援蘇維埃的關鍵行動和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果斷而勇敢的行動,這一切,黨將主要並首先歸功於托洛茨基同志。”

布哈林與斯大林結盟的時間,要比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長一些。當斯大林透過陰謀手段奪去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實權之後,布哈林還天真地認為,自己作為全黨公認的思想家,理所當然地該在政洽局中坐第一把交椅。真的,這個位置不給他還能給誰呢?莫非,積極為列寧制定蘇維埃政策的不是他嗎?難道,為黨和共產國際起草有關對外政策的基本檔案的不是他嗎?現在,除了他,還有誰能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諦會確定蘇維埃國家的下一步發展道路呢?總不可能是斯大林這個平庸俗氣的人吧?

但是,布哈林註定要失算:他領導的右翼反對派很快就被排擠出了領導層,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黨內鬥爭,他本人也被驅逐出政洽局,後來又被開除出黨。

基層黨員們很久都弄不清楚,在上層,在政治局裡,究竟發生了一些什麼事變。直到見了有關內部通報之後,人們才開始明白,黨內又出現了分裂,斯大林集團與布哈林、李可夫和託姆斯基等人的“右派”集團之間的對立已達到劍拔警張的地步。在莫斯科的高階官員中間,出現了這樣一則傳聞: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布哈林為斯大林的兩面三刀所激怒,當眾抖出了斯大林過去為拉攏他而私自對他講過的一句話:“布哈爾奇克,你我是喜馬拉雅山,其他人(即其他政治局委員)全是些可憐的小蒼蠅!”

聽了這話,斯大林臉色突變,歷聲喝道:

“造謠!布哈林想出這種話,是要煽動政治局委員們起來反對我!”

斯大林狼狽極了,因為類似的恭維話,他私下裡幾乎對每個政治局委員都講過。

在拉起右翼反對派之前,布哈林同斯大林親熱過很長一段時間。他倆的結盟,早從列寧口授“遺囑”時就開始了。在“遺囑”中,列寧建議中央免去斯大林的總書記職務,也表示了對布哈林的有點不放心。但總的說來,列寧對布哈林評價不錯,他說:“布哈林不僅是黨的最可貴的和最偉大的理論家,他也應當被認為是全黨所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