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的人物。”
布哈林在黨內的確很受尊敬,共青團員們甚至象對聖人那樣對他頂禮膜拜,儘管如此,我卻十分懷疑他能否成為“全黨所喜歡的人物”。不過,這無關大局。事實上,列寧同布哈林私交很深,他只是要求其他人也都能象他那樣去對待布哈林。
斯大林曾把列寧的“遺囑”藏匿起來,而且,如果沒有克魯普斯卡妞,他早把這些令他又恨又怕的檔案付之一炬了。要知道,在“遺囑”中,列寧讚揚了自己的每一個最親密的戰友,唯獨沒對斯大林說一句好話。後來,斯大林奪得黨政大權之後,就採用了比簡單地銷燬幾頁檔案更有效的手段(從肉體上將“遺囑”讚揚過的人全部消滅乾淨),把列寧的“遺囑”變成了一紙空文。
布哈林在被捕之前,過了一年多擔驚受怕的日子。眼見著第一二次莫斯科審判把他的摯友們全部殺光,他當然明白了自己將來的下場,只能日復一日地等待自己末日的來臨。
一九三七年初,布哈林終於被投進監獄。被捕後的頭兩個月,他一直拒絕交待“罪行”,也拒絕在那些早已為他準備好的供訴上簽字,儘管對死亡的長期等待早已弄得他筋疲力竭了。
這裡必須補充一點有關布哈林的私生活的情況。一九三三年,四十五歲的布哈林遇到了一位絕代佳人——老革命家拉林的女兒。儘管她當時已經有了一個很年輕的,很有魅力的未婚夫(即著名黨務活動家格里哥里·索柯里尼柯夫的兒子),可是她的心卻被個子不高,略微發胖和已經禿頂的布哈林給征服了。他們結了婚,還生了個兒子。看著嬌妻愛子,感情外露的布哈林完全陶醉在興奮和幸福之中。在政治上和仕途上,他運氣不佳,可是個人生活中,幸運女神卻向他頻頻微笑。他哪裡知道,正在策劃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莫斯科審判的劊子手們,已經將其嬌妻愛子納入了逼他投降的人質之中。
內務部也象對待其他受審人一樣,以斯大林的名義向布哈林許諾,只要他能滿足“政治局的全部要求”,他的妻子和兒子就會安然無事,他本人也只會受點監禁之苦。為了證明這一許諾的真實性,葉著夫下令將拉狄克轉到布哈林的囚室裡去。眾所周知,拉狄克在第二次莫斯科審判中沒被判處死刑。
讓拉狄克去說服布哈林,是應該生效的。雖然人們對拉狄克極不信任,可總不能否認明擺著的現實——拉狄克聽信了斯大林的許諾,滿足了斯大林的要求,所以活了下來。其實,拉狄克在這件事中的表現還算正派,並沒去附合對布哈林的許多誣告。在同布哈林對質時,他甚至拒絕為一系列最關鍵的指控作證,這還引起了偵訊人員的明顯不滿。
斯大林很清楚布哈林同列寧的親密關係。他知道,布哈林非常珍視列寧臨終前對他布哈林所講的那幾句熱情的讚揚諾。所以,斯大林決心首先對布哈林心中的依託予以毀滅性打擊。即透過法庭向全世界宣佈;布哈林從來就不是列寧的親密戰友,而是列寧最兇惡的敵人。斯大林命令偵訊人員:必須讓布哈林承認,早在一九一八年佈列斯特和約簽訂期間,他布哈林就企圖暗殺列寧了。
為了完成斯大林的這一指令,內務部不得不逮捕一些過去的“左派共產黨人”和“左派社會革命黨人”,並強迫他們承認,布哈林當時曾對他們講到過殺害列寧和成立新政府的必要性。有些證人還被迫供認,那個在一九一八年夏天刺殺列寧的社會革命黨徒卡普蘭,就是在布哈林的同意和慫恿下開槍的。
布哈林曾斷然否認這一指控,但名目繁多的刑訊手段,更重要的是對妻兒的擔心,使這一反抗從開始就顯得沒有多大力量。最後,在葉若夫和斯大林的私人代表伏羅希洛夫的督陣下,偵訊人員經過長時間的“工作”,終於迫使布哈林承認道:就算他布哈林真的從一九一八年起就打算殺害列寧吧。這樣,斯大林又添了關鍵的一局。
然而,兩天之後,當布哈林看過經斯大林親自審閱和修改後的“審問筆錄”時,他突然翻供,拒絕在上面簽字。那上面寫著,很早以前,他布哈林得知德國政府居然為列寧提供火車包廂,同意列寧在戰爭狀況下穿越德國的時候,就開始懷疑列寧同德國人之間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而後來,布林什維克掌權之後,看見列寧一再堅持要同德國單獨簽訂屈辱的停戰協議,他布哈林就從懷疑轉為確信,進而生出刺殺列寧和成立有反對同德國人講和的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參加的新政府的罪惡念頭。讀完這些要他馬上簽字的“供詞”,布哈林氣得拍案而起:“斯大林這是要把死去的列寧也送上被告席呀!”一點不錯,斯大林確實是想讓過去那種說列寧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