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的對外政策和滿洲人本身一樣,很少被人研究過,但事實上這是個很生動、有趣的題材。清政府從未忘記它自身對中國的征服,因此總是瞪大眼睛注視著邊境外的對手。19 世紀為年代,道光皇帝面臨的主要邊境問題不在廣州,而在亞洲內陸,特別是中國的東突厥斯坦《 新疆)這個在中國歷史中記載很多的西域地區。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它是帝國政策的主要焦點,比朝鮮和越南都重要。北京的戰略家們自然把臉朝西,而置海洋於背後和腦後、眼後。除了沿海的盜賊外,海洋沒有出過什麼問題。
同亞洲內陸的關係自然首先從蒙古人開始。明朝推翻元朝統治後,按照自己的需要把豢古部落劃分為盟,重新釐定它們的邊界,給他們的親王以至高榮譽並嚴加監督,密切注意。偉大的康熙曾於1687 年對蒙古親王獷脫:“你們一向對我尊敬、崇拜、聽話,像對父親一樣 你們今後只需仰望皇帝以同等的慈愛對待一切人。”
到了1839 年,關於以父親的慈愛統治子民為核心的孔教學說,曾被文人歌頌得天花亂墜,就是夭主教教皇聽了都會感到嫉妒。下面是清代地理學家李兆洛( 176 ,一1841 )描寫皇帝對待蒙古人時的情景:
“他曉喻他們像天和地的關係一樣,他撫愛他們像父母一樣,他像日月一樣照亮他們,他像雷電一樣震驚他們。當他們飢餓時,他供養他們。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拯救他們。他佑量了他們的能力,任以官職。他按照他們的等級和土地區別對待他們 他教他們識字和修養。他用規章制度擴充套件對他們的管理。天子從一個平民的小小一塊土地上,分文不取 他改進他們的教育,而不改變他們的習俗。他規定他們的整體,而不改變他們的價值。 如果他們造反,皇帝使他們就範。如果他們潛逃,他寬怒他們。如果他們回來投誠,他不追究既往。”
惟一的麻煩是東突厥斯坦在19 世紀30 年代離蒙古很遠,不大聽從孔夫子關於恩惠和報答的道理,倒更傾向於伊斯蘭教的激情。他們不久以前才被征服,對於它的新的滿族統治者,就像剛被征服的印度對待喀喇崑崙山那邊的英帝國主義者的態度一樣。在英國越過大海到印度尋找財富的幾十年間,滿族人則在亞洲內陸為保衛中國而進行征戰,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地區在北京眼中如此值得重視的原因。
英國把對中國的貿易看做其對印度貿易的延長― 這一點我們早已知道了。但是如果要想了解中國方面怎樣看待中國現代史,我們必須把我們自己放在道光皇帝的位置上。他從北京看廣州邊境的歐洲人,從戰略上講和看待在中國西部邊境的喀什地區同中國做生意的同樣洋裡洋氣的穆斯林是一樣的。但是英屬東印度公司多容易對付呀!道光知道那些計算得很精明的商人,只要一禁止他們做生意,他們就沒有辦法了(因為他經常得到的報告,都說他們“惟利是視”)。而穆斯林則不然,你如果傷害他們的宗教,他們就會變成萊彗不馴的人。事實上如果道光和他的同時代人W ? 本迪克公爵(1828 一1835 年曾任英國駐印總督)交談過,他們對於統治穆斯林問題會有共同的迷惘感覺。
滿清駐東突厥斯坦督辦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距離。東南面隔著西藏,東北面隔著蒙古,這個地區又被夭山從中間分成兩塊。再往北去是伊犁河谷草原,那裡至今被稱為中國的“遠西部”― 正像美國西部一樣,有的是牧牛童、大草原和部落居民,其中有些是相互有遠親關係的美洲印第安人― 那裡離北京3300英里遠,用駱駝隊跋涉山川沙摸,才能接近常年積雪的高山。若用美國過去的快馬郵釋,回到東方來要六個星期。在另,一方面,那裡可遠遠不是一個沒人知道的新邊境。早在羅馬共和國以後,中國軍隊就曾越過沙漠到達亞洲內陸。中華帝國在漢唐強盛時期已看到東突厥斯坦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側翼,從那裡可以利用蒙古迄西草原地帶的各部落作為槓桿,透過天山北路進人“西域諸國的門戶”伊犁。13 世紀成吉思汗建立帝國時,這個地區曾經是他們的交通控制區(察合臺汗國),後來滿族視之為控制西蒙古人的關鍵地區。事實上滿清王朝在18 世紀中葉的一次大戰績就是18 世紀50 年代遠征伊犁,從而保證了中國東突厥斯坦的穩定。伊犁曾有13000名滿清駐軍。
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因有塔里木河故名。這裡的居民多散住在山麓與沙漠以及山上流下的雪水還沒有滲人沙漠而留下來的水草地之間。每一片水草地養活著一個個通往中國、印度和西亞的商業路線上的城市。吐魯番、喀拉沙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