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住禍首王振,掄起鐵瓜錘,狠命向王振頭上砸去,頓時砸得腦漿迸裂,結果了王振罪惡的性命。王振罪有應得,一生害人也為自己所害,但是,那些無辜的死難者卻無法起死回生了。
戰場的情況萬分危急,英宗在衛士的護衛下幾次想衝出重圍,都沒有成功,英宗絕望之下,索性下馬,面南而坐,準備束手就擒。
土木堡之戰,明朝五十萬精兵煙消雲散,從徵的一百多名文武朝臣幾乎全部戰死沙場,英宗皇帝也被蒙古人生擒活捉,這是有明以來的奇恥大辱
專權壞政的大太監汪直
明英宗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英宗剛剛長到十六歲,七年來臨朝理政、養護幼主的太皇太后張氏因病逝世。國喪之中,全民哀悼。沉浸在悲哀之中的英宗皇帝眼中不時流露出茫然的神情,失去祖母,如同失去為他遮風擋雨的大樹,他這棵孤零零的小苗,從今後要獨立應付風雲變幻的宮庭生活,他感到前景難測。朝中一些大臣也在替他們的小主子擔心,遙想正統初年,皇上雖然僅有九歲,年幼無知,幸喜有精明能幹的太皇太后及德高望重的內閣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協理國事、輔佐幼主,國家倒也太平無事。如今三楊死了二楊,楊溥雖然在世,但已老得不能動彈了,無力過問政事;年富力強的閣臣又都是新近提拔的,資歷較淺,難當重任,更別說主持朝政、左右朝中局面,就怕有奸人乘機跳出來竊權亂政,使國家陷於危難之中。
大臣們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果然,時隔不久,就有一夥人公然拆除了宮門上那塊高三丈、鑄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牌,這塊鐵牌,曾是太皇太后張氏設定的一座鎮妖塔,它鎮住了心懷不宄的太監們的陰謀活動,使所有企圖干預朝政的宦官望而生畏、恨之入骨。如今,太皇太后屍骨未寒就有人迫不急待地毀壞鐵牌,可見此人久己覬覦國家大權。這位陰謀者就是掌管司禮監的太監王振。
王振,明山西蔚川(今河北威縣)人,先後做過儒士、教官,燕王朱棣起兵奪位成功後,大量招收宦官,王振遂自閹入宮。因為他有些文化,就被派了教育小宦官的差事。不久,太子冊立,他又被任命為東宮局郎,成為太子的啟蒙老師。王振對這個職務極為滿意,他一邊侍奉太子、陪太子玩耍,一邊教太子識字,深得太子歡心,也贏得了宣宗的信任。
隨著太子登基,王振也青雲直上,當上了司禮監大太監,執掌宮中宦官及各監員官升遷謫降,兼管特務機構所體現的世界,削弱了權力意志的力量。因此要批判它,並,還替皇帝管理奏章和檔案,傳達諭旨。大權在握後,為鞏固地位,進一步取得太皇太后和英宗的信任,王振大耍兩面派手段,表面上裝出虔誠恭順的樣子,對太皇太后、英宗及朝中重臣畢恭畢敬,俯首帖耳,小心侍奉,不越雷池一步。背地裡不斷交結黨朋,拉幫結夥,伺機而動。漸漸地,王振膽子大了起來,搞了幾次陰謀,現出了馬腳,目光敏銳的太皇太后看出王振為人奸詐,大有干預政事的苗頭,便痛斥了他一頓,大殺了他的威風,並派人監督他的行動。從此,王振又夾起尾巴,以更陰險、更隱秘的方法從事陰謀活動,打擊異己、培植親信,漸漸形成了一種勢力。
太皇太后一死,王振認為時機已到,他利用英宗年幼無主見、事事依從他,放開手腳,更加有恃無恐加緊了爭權奪勢的程序。他一方面將自己的親信全部安插在國家重要部門,控制了國家軍政大權;另一方面濫施淫威、殘酷迫害忠良義士。
翰林侍講劉球是一位頗有威望的朝官,他看到英宗聽信王振、不理朝政,致使王振一夥弄權專政,為害國家,便上疏英宗,直言相諫,提出十大建議。王振看後,認為劉球危言聳聽,詆譭自己,矯旨逮捕了劉球,將他打入牢獄,又暗中指使爪牙馬順殺死劉球。馬順遵照王振的吩咐,夜間潛人牢獄,殺死劉球,又碎屍萬段裝入口袋裡,埋於錦衣衛院中。
大理寺少卿薛瑄為人耿直、不附權貴,不滿於王振的卑劣行徑,自然也不巴結他。王振認為薛瑄傲慢無禮,很是惱火。一次,薛瑄在審理案件時分權予民。參見“歷史”中的“顧炎武”。,發現一件案子的判詞漏洞百出,便派人三次查核,弄清這是一起由王振指使黨徒製造的冤案,薛瑄毫不留情地駁還原判。王振惱羞成怒,指控薛瑄收受了被告賄賂,將薛瑄間成死罪。後在朝臣的呼籲下,才免除死罪,罷官削職,遣歸原籍。
此後,王振又以栽贓陷害、憑空捏造等卑劣手段迫害了一大批無辜者,幾乎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對於那些敢於揭露他的罪行的義士,王振更是殘暴地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