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中汲取經驗教訓
提出者: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愛德華·默菲
點 評:源於美國空軍1949年進行的關於“急劇減速對飛行員的影響”的研究。實驗的志願者們被綁在火箭驅動的雪橇上,當飛速行駛的雪橇突然停止時,實驗人員會監控他們的狀況。監控器具是一種由空軍上尉工程師愛德華·默菲所設計的甲冑,甲冑裡面裝有電極。有一天,在通常認為無誤的測試過程中,甲冑卻沒有記錄任何資料,這使技術人員感到非常吃驚。默菲後來發現甲冑裡面的電極每一個都放錯了,於是他即席說道:如果某一事情可以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方法來實現,而其中有一種會導致災難性的錯誤,那麼這一錯誤往往就會發生。
默菲的這一說法後來得到廣泛的流傳並被總結成默菲定律: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可能引起更大的損失。
我們對於幸福快樂的事情總是容易忘記,而對於不幸鬱悶的事情卻總是耿耿於懷。
我們在日常排隊時也不是總排在最慢的隊伍中,排上快或慢的隊伍發生的機率大致是相同的,也是一個隨機的事件。在一些其它的事情上,原因也與此很相似。
32。“垃圾桶”理論:有效解決員工在工作期間偷懶的問題
提出者:
點評:荷蘭有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而購置了垃圾桶,但由於人們不願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機關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第一個方法是:把對亂扔垃圾的人的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後,收效甚微。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邏人員的人數,成效亦不顯著。後來,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設計了一個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一個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有反應而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其內容還每兩週換一次。這個設計大受歡迎,結果所有的人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裡,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在垃圾桶上安裝感應式錄音機,丟垃圾進去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效果遠比那些懲罰手段好得多,既省錢,又不會讓人們感到厭惡。同樣,要解決員工在工作期間偷懶的問題,用監管和處罰的手段實際上也是很難奏效的,因為員工的工作成效主要還是要靠其用心努力。員工偷懶,是故意偷懶還是忙裡偷閒?是員工自身的原因還是公司管理出了問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在處理員工偷懶問題上,加強溝通很重要。須注意的是,讓員工超時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時宜的管理方法;給員工多點理解、關心和體諒,會有助於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33。 比馬龍效應:如何在“加壓”中實現激勵
提出者:
點評:人會期待別人對自己好印象,就會認真的表現良好行為;若期待別人會討厭自己,就會隨便表現。讓人比成龍,自己就會像龍一樣地表現,反之,被比成馬,會像馬一樣地反應。這種現象稱之為“比馬龍”效應。
現代管理科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長期不能面臨挑戰,甚至無事可幹,那他必然會產生一種“懷才不遇”的挫折感,極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一腔抱負和凌雲壯志,甚至產生牴觸情緒,進而離開他最初的組織。因此,任何一個組織都應該給新參加工作的人員以必要的壓力,為他們提供成長鍛鍊的機會和施展才華的舞臺。松下公司的“中級人才”觀以及“讓B級人做A級事”等都是高期望式激勵,這些無一不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比馬龍效應“的具體實踐。
34。 橫山法則:自發的才是最有效的,激勵員工自發地工作
提出者:日本社會學家橫山寧夫。
點評:有自覺性才有積極性,無自決權便無主動權。 在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過多地強調了“約束”和“壓制”,事實上這樣的管理往往適得其反。如果人的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起來,規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聰明的企業家懂得在“尊重”和“激勵”上下功夫,瞭解員工的需要,然後滿足他。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員工對企業和自己工作的認同,激發起他們的自發控制,從而變消極為積極。真正的管理,就是沒有管理。
促進員工自我管理的方法,就是處處從員工利益出發,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給他們提供發展自己的機會,給他們以尊重,營造愉快的工作氛圍。做到了這些,員工自然就和公司融為一體了,也就達到了員工的自我控制。
35。 肥皂水效應:將批評夾在讚美中
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