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3 / 4)

位如日中天,在萬民眼中不可一世的大宋皇帝趙匡胤已經踏上了一條難知禍福的返鄉之路。臨行前,他的二弟趙光義照例向他請示——大哥,這一次您什麼時候回來?

他問得自然,就像他大哥以前每一次出征時那樣,他因為要留守,所以要請問返程日期。可是這一次,他等了好久,他的大哥都沒有回答。直到他迷惑不解,抬頭去看時,才發現他的大哥正目光深沉地凝視著他。

四目交投,只見趙匡胤緩緩地說——不必了,這一次,你跟我一起走

趙匡胤西幸洛陽,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冠冕堂皇,一定要去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有,那麼最大的,最合情理的說法,就是他要回鄉祭祖。

畢竟他的父親趙弘殷就埋在那裡。

他帶著自己的二弟光義和文武百官一起程前往。開封,就留給了他的兒子德昭及三弟光美來看守。這時天下大定,南方盡平,北方的北漢苟延殘喘,唯一的勁敵契丹也已經和他暫時結盟通好,一切都安定平靜,沒有什麼可擔憂的。

他儘可以富貴還鄉,錦衣晝行了。於是,趙匡胤就回到了洛陽。

先辦公事,趙匡胤攜弟來到父母的陵墓安陵前,依禮奠獻號慟,史稱左右皆泣。之後他巡視洛陽故地,見洛陽宮室壯麗,他召來河南知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嘉獎勉勵,晉升為彰德軍節度使。再之後,有傳聞他到了趙普家。

趙普罷相之後,雖有河南三城節度使等名銜,其實他一直在洛陽閒居,再不參與任何政事。這次會面,對外宣稱不過是趙匡胤藉機看望一下老朋友,而且還留下了非常質樸溫馨的印記——趙匡胤看見趙普的家外大門都是極為簡陋的柴荊所制,可進去之外內園亭臺樓榭壯觀瑰麗,但正廳中卻又大反常態,只放著十張大椅子,且式樣古樸。趙匡胤不禁搖頭哂笑——這老頭兒終究不地道。(此老子終是不純。)

之後就再沒下文了。

可是從趙普家裡出來之後,趙匡胤卻突然提出不走了,他要把皇都從開封遷到洛陽。一言既出,天下震動——準確地說,是他的臣子們地震了。但地震歸地震,就算真的天塌地陷了,也沒有人敢對這時的趙匡胤說“不”,史稱“群臣莫敢諫”。但事無絕對,終究還是有一個人跳了出來,小心翼翼地表現了自己的“忠心”。

是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此人是趙匡胤的多年心腹,他說——東京開封有汴渠之漕運,每年從江、淮間運米數百萬斛,京城裡數十萬兵丁都靠這個生活,陛下您突然遷都,在洛陽怎麼運糧?況且庫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開封,實在不可動搖。

說得似乎有理,但趙匡胤理都沒理他。他知道,嚴格地說,這時每一個人都不再代表自己了,他們都是有目的的。真正不願意遷都的那個人很快就會自己找上門來。果然,晉王趙光義來了。

這個溫文有禮,得體大方的弟弟從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慮出發,小心從容地對哥哥說了很多不宜遷都的話,但趙匡胤決心已定,他的回答非常乾脆有力——你說遷到洛陽不行?不,洛陽只是一時之計,往後我還要遷到長安。(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

洛陽、開封、長安,它們有區別嗎?這都是中國古代的帝都名城,每一個城市都有多次成為歷代王朝國都的榮耀。但是這裡面卻大有分別。

說開封,開封居於中原的要衝地帶,周邊四通八達,尤其是水陸碼頭,從漢代起,就修有汴渠,隋唐時又再次擴決,使它“引入泗,連於淮,至江都而入海”,佔天下漕運之大利,所以以開封為國都,註定了會繁華昌盛。

但是開封的地利條件又註定了它不配成為一國之都。它四面曠野,一馬平川,沒有任何的天然屏障,只要有敵人渡過黃河,它就會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刀槍之下。請大家回想,戰國時孫臏的圍魏救趙,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開封無險可守,攻之必下。而洛陽,西有函谷,東有虎牢,皆為天下之險關,當年秦國就是因為這些關隘,獨抗中原六國而安然無恙。再看長安,那就更理想了,“以河為池,以嶺為牆”,那是黃河與秦嶺直接作為屏障!

在長安建都,那是連近二百年之後的世界最強軍隊蒙古鐵騎都沒法正面攻破的安全保障。

這些會有人不懂嗎?要知道,趙匡胤身邊的人大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西北人,而且每天裡所想的就是攻防之間的生存與滅亡,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常識了。那麼還會有人反對嗎?

趙光義反對,他給他哥哥跪下,史稱“王叩頭切諫”。

趙匡胤沒辦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