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誰還能再想到會有今天的太平日子呢?到我治理天下,我仔細處理天下政務,體念上天好生之德,才有今天的繁華局面。可見結束戰亂,重整乾坤,完全在人。
這個人是誰呢?當然就是他自己。
在場大臣臣正要集體歌頌一下,呂蒙正突然站了起來,他離開座位,當著全體官員的面對皇帝說——這是您的都城,所以才這樣繁華。臣曾經親眼所見,都城之外幾里的地方,就有飢寒而死的黎民百姓。臣願陛下看到近處,但更要看到遠方,這樣才是蒼生之幸。
趙光義臉色大變,一言不發。呂蒙正神態自若,走回座位,繼續吃喝觀燈。
古之名臣不過如此。呂蒙正再次復相,他真的想做一些實事。並且他的前任李昉就是因為不作為才丟的官,那麼他積極一些,是不是正迎合了當時的趨勢呢?很可惜,不是的,身處局中,就算再聰明的才子,也有看不破的地方。
回望趙光義此前所有宰相的任期,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時間最長的是最初的三位宰相,薛居正、沈倫、盧多遜,分別是五年、六年、六年。從他們之後,趙普兩次入相,都是兩年;李昉兩次入相,一次四年,一次兩年;其他的如呂蒙正第一次,獨相時僅一年。整體趨勢是越來越短,並且罷免之後,轉眼就又恢復。
這樣的折騰,為的是什麼呢?只有一個解釋,皇帝不希望宰相有自己的班底,有過高的威望,那樣皇權就會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