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之前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深仇大恨,劉繼元在面對趙匡胤時一定要頑抗到底,死不投降?而對異族契丹人卻靠得緊緊的,任憑他們隨意地欺凌壓榨,敲骨吸髓都不在乎?
奧妙何在?
或許還有什麼別的隱情吧,比如說劉繼元是個嚴重的受虐型變態狂,不然套用一句名言來解釋,倒也貼切——契丹只是要我的錢,可是趙匡胤卻是既要我的錢,更要我的命。
所以,我只能繼續投靠契丹,絕不能投降宋朝。因為我對契丹來說,是一隻會不斷下出金蛋的雞,為了保護我,他們都會派大隊人馬過來拼命。我何樂而不為?大不了就再多交點保護費。至於錢,誰讓我統治下的人民都那麼能幹呢?
這樣來解釋劉繼元是不是有些靠譜?
但是他卻忘了,契丹治下的燕雲十六州裡漢人也佔絕大多數,一樣非常能幹,契丹沒有理由相信,只有他劉繼元統治北漢才能給他們不斷進貢交錢吧!
但是這時說什麼都晚了,形勢要求趙匡胤必須退兵,而且必須得快——這時時機正好,北漢人不敢出來,契丹人還在等大部隊。這時不走,更待何時?而且在走時他為了給劉繼元再留下點深刻的印象,還順手牽羊帶走了太原城邊的一萬多戶居民。
只是一萬多戶百姓,這數字很大嗎?能讓劉繼元感到肉痛嗎?我們可以就此給劉繼元算一筆賬,就會知道這一萬多戶百姓對這時的北漢到底意味著什麼。
北漢在劉崇立國的時候,有十一州之地,作為國家來說是標準的“地狹民少”,而且國計民生在那時就到了可以隨時申請救災款的邊緣。以他們的宰相大人為例,一年的工資居然只有銅錢別害怕,是一百貫;而位高權重的節度使大人們就更加的悽慘,居然是三十貫!
雖然這只是標準工資,不包括各種福利,但是水平怎樣,可想而知了。就這樣,還要每年向契丹上交十萬貫的保護費,而契丹人還會不定時地縱兵搶掠。
沒法不佩服那位開國皇帝劉崇了吧?在這種民生基礎之上,他還沒完沒了地向後周開戰,想想他每一次失敗之後,都扔下了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和糧草給養空身往太原老家跑,北漢那點可憐的家底就是這樣被他迅速敗光的。
然後劉鈞就只能慘淡經營了,他後面的劉繼恩、劉繼元又被趙匡胤雪上加霜。這時宋軍從太原城下退兵之後,北漢全國十一州之內只剩下了軍兵三萬人,人口約三萬五千戶!
這還是一個國家嗎?知道趙匡胤帶走那一萬多戶居民能讓劉繼元多心疼了吧?
但是折騰還沒完,宋軍撤走之後,契丹人的大隊人馬又到了,太原城下仍然是兵馬雲集,仍然不是他們自己的隊伍。
而北漢人賴以生存的太原城牆卻在排水之後突然大片崩塌了。斯情斯景,歷史上所記載的那個契丹使者韓知範的驚歎就不值一提了,那不過就是說宋朝人還是不懂得怎樣以水浸城,要是先泡一下,再晾一晾,太原城牆就會變成泡了牛奶的餅乾,一腳就可以直接踹倒(若知先浸而後涸,則並人無類矣)。
這充其量不過是危險過後的一個感嘆號,真正的危險和機遇都在這時才剛剛出現。
城牆塌了,劉繼元的反應是立即全民籌錢,不管每家每戶在戰爭中已經損失了多少,家裡還剩下多少,馬上都交出來,不許私藏哪怕一個銅板!
可問題是,這些錢並不是用來搶修城牆的,而是送給城外面那些契丹人的。
這個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這時候每個太原人只要推開自己的家門,不必站在院子裡,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城外面成群成片的契丹騎兵。他們都明白,相對地,城外面的那些契丹騎兵也能每時每刻清清楚楚地看到他們。
不寒而慄,而且這些契丹人的數量還在急劇地增加著。幾天之後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也到了,帶來的後續部隊更加龐大。
這時候相信每個北漢人都想到了一句老話——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危險是沒完沒了了,沒辦法,只好積極響應自己皇帝的號召,拿出所有的錢來,好打發這些契丹人上馬回家。
但是同一個問題,在不同人的眼睛裡,代表的意義是絕對不同的。就在整個太原都為近在咫尺的契丹騎兵集體發抖的時候,北漢第一名將劉繼業悄悄走到了劉繼元的身邊,小聲向他說了一些話。之後就見北漢國王突然間臉無人色,直勾勾地盯著劉繼業不說話,像是再不認識這個人。
劉繼業是這樣對他說的——陛下,現在是個天大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