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也恰好證明了問題出在哪兒。請問御膳有多少斤呢?夠不夠守城的六七萬士兵吃?皇后是服裝業的熟練工人嗎?半個多月裡能做出幾件保暖手套?至於皇帝本人頂盔掛甲上城頭,不過是秀一場威武而已,這點精神鼓勵對飢寒交迫計程車兵有多大作用呢?
每個開封人都清楚,國庫裡有成堆成堆的布匹綿麻,只要趙桓肯拿出來,絕對能在幾天之內讓士兵們抵禦嚴寒。
那麼,趙桓為什麼不拿出來呢?按說每一個理智健全的人都清楚,金銀財帛是普通人的財富,對帝王而言,它們只是數字,沒有任何具體意義。
連三國時偏安江南的孫權都明白這一點,為什麼從小受帝王教育的趙桓就不懂呢?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不只他不懂,世上很多人都不懂。
舉一些例子,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攻打洛陽,因為當年“神宗剝天下之財富福王”,所以他比崇禎皇帝還有錢,但他就是要當鐵公雞,連一文錢也不拿出來,結果城破身死。到了崇禎時,情況還是這樣,他向京城裡的皇親國戚借錢發兵餉,用盡辦法,滿城冠蓋無一人響應。
結果,北京城破了,這些有錢的貴人在李自成的皮鞭下把什麼都交出來了。更不用說清朝時期著名的“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除了這些,讓趙桓做出這種蠢事的還有金軍的誘惑。在連續二十一天的強攻中,完顏宗翰不間斷地用著“和談”這個無往不利的大殺器。
公正地說,“和談”這一招,是女真人崛起之後,連續滅掉遼、宋兩國的最強武器。它讓耶律延禧像傻子一樣做著夢,覺得末日遙不可及;也讓這時的趙桓覺得會有一抹動人的希望之光出現,還有活路,還遠遠不到最後一步所以,他總是不捨得自己心中的立國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