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君前吵鬧是宋朝臣子絕大的過失,無論是誰犯了,尤其是宰相們,結局百分之百的是丟官罷職。
形勢危險,宰執集團裡有人坐不住了,副宰相晏殊站了出來,充當老好人勸富弼。說小同志,你要相信組織,相信呂宰相,他不是這樣的人,不會做這樣的事,恐怕真的是誤會了。說得很溫和,甚至很體貼,但富弼當天最大的怒火就噴向了他!
早就看你最不順眼了,這時跳出來說這種話,你比呂夷簡更無恥!晏殊是什麼人,說出來真是搞笑,他是富弼的老丈人!
也在宰執集團之中,堂堂參知政事副宰相,當初呂夷簡要他的女婿出使遼國,身入異域頂雷辦差,他不僅不反對,這時富弼都被整得進退兩難,眼看著裡外不是人了,居然還替政敵講情。這是個什麼人啊,還算個男人嗎?!
再聯想一下穿越千里,送進遼邦的家書,晏殊的女兒是什麼素質也就可想而知。該死的,只以自己的事為重,根本就不為男人著想!
富弼越想越憤怒,根本沒搭理自己的老丈人,轉身對皇帝說——“晏殊是個奸邪,與呂夷簡結黨營私,欺騙陛下!”
火花直冒,轉眼就要爆炸的手榴彈突然扔到了皇帝的手裡,您看怎麼辦?一大堆的奸邪就在您面前,“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子曾經曰過的,還不砍了他們?
何況證據確鑿,這幫人害人誤國,為了一點私仇,連民族利益都敢破壞。
面對這種局面,最能看出當事者的成色了。宋仁宗趙禎,這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名氣超級大,可形象很模糊,要想看清楚,可實在是不簡單。所以絕大多數的史書把他評價成了一個凡事溫吞水,對誰都忍讓,一點陽剛勁力都沒有的軟骨頭。
所以西夏打不過,遼國也欺負他。甚至國內的臣子們也都很不馴服。但真是這樣嗎?就以眼前這件事的處理為例,稍微分析,就能看出這個人複雜、微妙的另一面。
話說世上的皇帝分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
一、自己沒能力,卻認定自己是超人。所以對外用兵,對內欺壓,最後內外崩潰,死得超難看;
二、自己沒能力,但知道,所以絕不用任何超過自己能力的臣子。這樣他安全了,國家也衰敗了;
三、自己有能力,但疑心重,臣子們必須裝成白痴,而且越白痴就越安全,越安全就越富貴,連帶著他的兒子們都不敢出頭。所以他活著,國家還可以,他死了,國家也跟著完蛋;
四、自己有能力,也敢用能力大的人,這樣君臣同心協力,盛世必將到來。
按理說,第4種就是最好的皇帝了吧。但中國人的思維就是要有個華麗的轉身,無轉身,即無智慧,像外國佬那樣直來直去認死理,就是個大頭呆了。所以我們偉大的古人也總結出來了第4種皇帝的致命弱點。
君強臣強,職權不明。
沒有任何人能長久保持互相信任,時間長了肯定出事。何況皇位還要傳下去,父親強盛,兒子也一定嗎?那時怎麼處理這些鋒芒畢露成習慣了的大老爺們?一個例項,看看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臣子們在李治的手下活得很開心嗎?
所以最高檔的是第5種。
第六章 背叛的跡象
第5種皇帝很微妙,完全符合我們傳統理論上的智慧最高境界——大巧不工,大智若庸,舉重若輕。他們的能力很玄妙,一直看不透到底有多少,在外表上看,都很軟弱,就跟第1、2種皇帝差不多。但膽子超大,貌似都在找死。
他們一直容忍著臣子們的發揮,甚至是毫無遮攔的、放肆型的發揮,尤其是到了這一步還不行,更要讓全體臣子們都活躍起來,各有理想,各有作張的發揮。
是的,這樣很危險,因為一定會形成黨派。不過要的就是這個,臣子們一邊放心大膽地做人做事,一邊你死我活地互相死磕,這樣才會形成風暴,皇帝才會坐暴風眼裡。
那裡是最平靜的。歷代的偉大皇帝都懂這一點,而公認的,宋朝的皇帝做得最好。
在宋朝皇帝中,做得最好的,就是仁宗陛下。以後有很多例子來證明他高在哪裡,眼前這一例也在其中。史書中在富弼血貫瞳仁一樣的憤怒之後,突然間變成了真空。沒有給出仁宗陛下任何處理的痕跡。
既沒有按富弼說的辦,把一大堆的奸邪如何怎樣,也沒有對富弼的君前無禮給出罰單。接下來的事,是招見宋朝的頂級文臣,前狀元、現翰林學士王供辰,由這位當時的第一筆桿子重新完成國書。之後群臣散去,各回各家,富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