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在軍中的威信足以得到尊重。
高永亨立即去見徐禧,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城裡兵少,沒有水源,難以堅守。平心而論,這些話都是客觀事實,高永亨只是在關鍵時刻提出來,請主將留神罷了。
徐禧的反應是大怒,在這種時候滅自家的威風,是在擾亂軍心,把這個懦夫孬種關進大牢裡去!之後他笑嘻嘻地看了一眼西北方,說了句非常牛的話:西夏人來送死了,這正是我建功立業取功名的好時候。
他下了兩個命令。第一,請名義上的西北最高長官沈括坐鎮米脂,理由是主帥不可輕動;第二,他自己率領其餘部隊趕赴永樂城,迎戰敵軍。
全體宋朝人一起發抖,其中最冷的是沈括,他後悔了。作為西北最高長官,永樂城計劃沒有他的支援根本不可能實施。由此可以判斷,他昧了良心。
以他天文地理無所不精的知識面,會連永樂城沒有水源這樣巨大的缺陷意味著什麼都不懂嗎?明顯地他把這座城當成了政府工程,而不是戰備工程。
現在考驗突然間來了,如果失敗,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埋單。想了又想,他提醒徐禧說,兵力相差太懸殊了,敵軍30萬,我們不超過4萬,這仗沒法打。不如先放棄永樂城,等召集西北所有軍隊之後,再與敵軍決勝。
實話說,沈括面臨危機時顯示出了極高的智慧。以他這個建議,會把之前五路伐西夏時的弊病都抹平。宋軍的戰鬥力已經高於西夏人,只要不在惡劣氣候裡跋涉千山萬水,直接與敵方對決的話,宋軍必勝。
那麼,以永樂城為誘餌,讓西夏人吞不下,又不敢吐,不管是一戰決勝負,還是持久地消耗,都會活生生地拖死這個國小地貧的土匪國家。
這是上天賜給宋朝的第二個好運——沈括的智慧。可是徐禧不同意。如果這樣做,不用別人,換李憲過來,他這個一把手就當不成。
那樣,這蓋世功名還會是他的嗎?
徐禧對沈括笑了笑,西北的事,尤其是永樂城的事,皇上已經全權交給了我。您是主帥,我給您留1萬兵力,您就留在米脂城聽我的好訊息吧。
徐禧帶著兩萬多人馬上路,這樣連帶著永樂城原有的5000人,全軍只在3萬上下。我3萬,敵30萬,這個數字對比是不是很熟悉呢?對,和李元昊時期的好水川、三川口等戰役一樣。
都是1∶10。
來到永樂城邊,迎接他的是大將曲珍,第三個好運由曲珍帶來。出於戰局考慮,曲珍實在不想讓徐禧進城,他說,您還是回去吧,在後方督促大將參戰就是。
徐禧笑了:“曲侯老將,何其膽小也。”他是笑著進城的,有好多的想法他還沒有實施,憋著多難受!進去後,他的第一條命令就把全軍都雷倒了。
大家注意了,在這次戰鬥中,獎賞條例要變一下。以前以各人砍得的敵軍首級論功,這樣很不好,大家往往為了搶死人腦袋耽誤了戰局發展,嗯,還影響團結。現在為了專心殺敵,我宣佈,軍功平等,大家都一樣!
這是雷嗎?這是九天神雷。懶得細說具體弊病了,大鍋飯在什麼時代、什麼事情上都是最操蛋的政策。
第七章 必須衝擊三次
這只是徐禧的第一個想法,當九月九日西夏軍隊在名將葉悖麻、咩訛埋率領下進攻時,他的其他想法才一個個顯露出來。得承認,他征服了宋神宗腦子裡所產生的想法,不僅對宋朝軍隊是巨大的折磨,就算對西夏方面來說也有超常規的摧殘。
葉悖麻、咩訛埋也打了好多年的仗了,還頭一次遇上這樣的事。兩軍的實力對比達到了1∶10,一的一方不說躲在城裡,等著敵人爬城牆往下扔石頭,反而走了出來,在城下列陣。
兩人立即嚇出了一身冷汗,之前的戰爭裡宋朝軍隊經常列陣在城外,以一敵十殺得西夏人到處跑,這次不會又上演了吧?他們很後悔,如果是這樣,他們的兵力分配就出了大問題。
隔著無定河,西夏人得先渡過去,為了攻城方便,葉悖麻、咩訛埋先派了步兵過河,鐵鷂子等重騎兵都留在河對岸,這時宋軍出城,如果搶先攻擊,後果不堪設想。
城頭上的宋軍也發現了這一點。本來徐禧派兵出城時,所有的將軍都反對,鄜延軍不是不能打硬仗,而是從來沒這樣忠厚朴實過。
我們非常習慣陰險地作戰!
可是被徐禧一句話就否定了,他老神仙一樣地端坐城頭,說了一句古文:“爾可知王師不鼓不成列?”此言一出,鄜延軍集體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