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部分(1 / 4)

詩曰:“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肇邦,思有懲艾。爰設內庫,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其中五季,說的是晚唐以後的五代,梁、唐、晉、漢、周;獫狁,本指西周時西北少數民族,這裡特指西夏與遼國。藝祖,大家都知道,指趙匡胤。

全詩意思是說,當晚唐離亂,五代時國家失去了土地,異族猖狂欺凌。宋太祖於艱險萬難中創立國家,重振聲威,要懲罰入侵者。所以設立了內庫財富,用以招募壯士。現在到我這個曾孫了,怎麼敢忘記祖輩的夙願偉志。

詩成後意猶未盡,繼寫了一首五言。

“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大意是說每晚都虔誠憂懼的入睡,體會祖先的遺志,以他並不英武的天賦,何時才能達到目標。

這首詩貼在每間內庫的顯眼地方。

說這些,是要證明王安石新法關於斂財的成功。反對派們會說,這完全是橫徵暴斂的結果,民間都冤聲載道了!我們站在21世紀裡,公平地講,每項逐條地分析,可以得出精確地結論。這在前文都詳細探討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需要列出的是一些數字。這些數字,可以體現出王安石和他的新政給宋朝帶來的實惠。透過它來佐證,要遠比用空洞的、各執一詞的理論說事,更讓人信服。

《文獻通考》卷四載,熙寧年間諸路共墾田數計四百六十多萬頃,合六千九百萬多畝。這是什麼概念呢,有個對比,以新中國20世紀超過宋朝版圖近三倍的國土面積,可耕地也只在18億畝左右,而且還在逐年減少中。

這是開墾荒地,再用農田水利法等有效措施增產,每畝單產從三斛增至約四五斛。宋朝一斛為五斗,兩斛合一擔,每擔合現代一百餘斤。大家可以計算一下,六千九百萬乘以畝淨增額100多斤,是多少產量。

除非《文獻通考》裡的數字是假的,不然以這樣財富相積累,王安石斂財用得著逼著人家破人亡嗎?再結合熙河、荊湖、四川三地的接連大勝,無論怎樣看,王安石的變法都處於順風滿帆,乘勝前進的時候,他怎麼會突然間丟官罷職的呢?

我不太好選取形容詞,是可悲,還是可笑,或者可憐呢?居然是天氣。

宋朝發展到這時,人們總會說它是中國封建時代文明最高峰的時代,甚至N多的專家大師們也都舉出無數的證據來證明這點。好,就算是真的吧。至少我們一直為之自豪的“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活字印刷、火藥,都在宋朝發明或者成熟。雖然非常遺憾,這個讓國人一直自豪的“四大發明”既不是國人提出的,真實意義上也和中華文明的主旨不符。

這個詞由英國的漢學家李約瑟在《維京百科》裡最早提出。相對於中國五千年裡歷史裡無數的發明,他單單選了這四個,原因就在於他是西方人。這是他們的口味。

指南針利於航海,讓西方人在茫茫大海上不迷路,讓他們能有目標的前進,去開墾殖民地。這真是太偉大了;

火藥讓他們戰無不勝,一切冷兵器都成了廢物。讓他們創造出100多個人征服了印加帝國,16000多人,包括日軍8000人,俄軍4800,英軍(主要是錫克兵)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奧地利軍50人義大利軍53人就打進了19世紀時中國的首都的奇蹟。

多麼偉大啊!

還有造紙術、活字印刷。這都是有錢有閒階級的東西,與平民百姓掛不上鉤。不要以為在宋朝可以平民高考當官了,就全民族都認字看書了。現在還有文盲呢。

真正可以體現中國特色,與人為善,勤勞致富等特質的四樣東西,其實應該是絲綢、茶葉、陶瓷之類。好了,閒話多說了些,就在這樣文明先進發達的國度裡,居然讓一些反常的自然現象給搞暈了頭。失去了振作國家,抵禦未來巨大災禍的最佳時機。

該仰天長笑,真好玩啊,還是俯首痛哭,為何當時有那麼那麼那麼多的糊塗混賬人,硬生生地砍了自己的樹根呢?

第十八章 王安石罷相

準確地說,當時砍的人大義凜然,義憤填膺,滿頭滿臉的正氣。其理由既有遠古聖人的訓言,又有近代聖人的發現。

——謂之“天人合一”。

這四個字超級經典,相信每個中國人,以至於外國人都知道。不過和漢學的興盛無關,倒是拜中外影視劇所賜,連《功夫熊貓》裡都能運用一下。

具體到宋朝,就是各種自然界災害,都能和皇帝、臣子、政治、軍事掛上鉤。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