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部分(3 / 4)

與南宋的三路北伐軍針鋒相對。

戰事全面鋪開,南宋諸將的攻擊慾望空前強烈,出現了不等主將下令,就帶兵衝向敵城的狀況。這位激情哥是中路主將之一的皇甫斌,他帶了一千多個大兵就去攻擊河南重鎮唐州。看這個數字,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又一位畢將軍出現了。

實戰結果是:皇甫將軍沒見到唐州城,他先敗於支池河,再敗於方城,之後覺得興致闌珊,就直接打道回府,哪兒來的回哪兒去。

後來總結他的失敗原因,發覺是他的幕僚們太奇葩了。這幫人是皇甫斌的激情來源,自從開戰以來,每天的宣傳不斷,讓金軍在一個月前就知道了皇甫斌可能攻擊的方向。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實在是職業的問題。

這幫幕僚是一群優伶,也就是戲子。

戲子誤事。皇甫斌痛定思痛,恢復了正常。他下令屬下的曹統制率步騎數萬人分路攻擊重鎮蔡州。攻擊方向正確,兵力部署靠譜,眼看可以打一場正規戰鬥,卻沒料到運氣突然變差。途經溱河,正好河水大漲,把橋淹了。

中路攻勢停頓,輪到東路主攻戰場表現。東路主將是原副殿帥郭倪。此人不是戲子,不是票友,他學問很高,愛好三國。

每次他喝酒,都會歌頌詩聖杜甫,高聲吟唱諸葛亮的名作《蜀相》。旁觀的人聞絃歌而知雅意,一起高聲稱頌:“您和諸葛亮是一樣一樣的”

這導致他的病越來越重了,時刻覺得諸葛亮上身,當戰爭開始時,他宴別先期出發的軍需官,說的話是:“木牛流馬,就勞駕足下了。”

畢再遇拿下泗州,進駐帥府,時值盛夏,他本人和來客的扇子上都題著《蜀相》裡的最經典句子:“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南宋諸葛亮很快展開行動,他命令自己的弟弟池州副都統郭倬、主管馬軍行司公事李汝翼移師西北,合攻宿州(今安徽宿縣)。

瞭解隆興北伐的人都知道宿州的重要性,它是宋軍出兩淮入金境必須攻克的第一座重鎮,更是插入金國腹地的橋頭堡,拿下它、守住它,北伐才有成功的可能。

李顯忠只拿下了它,並沒有守住,所以才功敗垂成。

這支北伐軍分成了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的先鋒是勇將田俊邁,他率領步、騎二萬作為箭頭率先出發;他後面是鎮江都統制陳孝慶;再後面是郭倬、李汝翼兩部,他們的兵力在五萬之上。綜合來看,除了沒有當年李顯忠不可思議的戰場能力之外,實力已經超出了當年隆興北伐的西路軍。

何況在他們背後,還有另一支擴充了編制的部隊,也在悄然進發。畢再遇發達了,再不是八十七人,而是四百八十名騎兵。

他奉命攻擊徐州。

回到主戰場,田俊邁不負勇將之名,率兵疾進,連克虹縣(今安徽泗縣)、靈璧等宿州前沿陣地,一路勢如破竹,只用七天即兵臨宿州城下。其兵勢如火,疾掠燎原。宿州城還在驚愕中,攻城戰已經打響。這樣的效率,讓城裡的金軍戰慄,更讓城外的宋朝子民們振奮。

說一下當時的局勢。這時距建炎南渡已經有近八十年,中原大地上最勇武的人早已不是當年的那些。

女真人、宋軍都已經退化,最強悍的是長江兩岸的民間漢人。為了生存,他們只能相信自己的力量,幾代人的血淚鑄成了他們的鐵血亡命精神,他們自己結社,或聚嘯山林,或販賣私貨。他們騎馬持矛遊弋在兩國邊界打擦邊球,無論誰,哪怕是金國的正規軍擋了他們的路,他們都會拔刀相向,絕不遲疑。

開禧北伐讓這些邊民興奮,長期積壓下來的仇恨讓他們急於發洩。田俊邁兵臨宿州城下,他們蜂擁而至,幫宋軍攻城。

邊民們的實力讓處於連勝狀態中的宋軍都瞠目結舌,眼看著這幫人頂著槍林箭雨攀城而上,巍峨的淮北第一重鎮即將陷落。

歷史卻在最關鍵的時刻突然拐了個彎。天殺的宋軍第三梯隊早不早晚不晚,偏偏就在這時趕到了焦點地帶,出現在了宿州城下。

宋朝的正規軍一看邊民們馬上就要把宿州打下來了,這還了得?!功勞是誰的,榮耀怎麼算,這麼重要的戰鬥是老百姓搞定的,傳出去簡直讓他們沒臉見人嘛。

要說正規軍的戰鬥意識就是強,五萬大軍瞬間統一了口徑,齊心協力向城頭不,是城頭偏下方射箭。遮天蔽日的箭雨全都射向了正在奮勇死戰的宋朝邊民!

背後突然捅上來這麼多的刀子,誰也受不了。毫無防備的邊民們成批地摔下城頭,連同摔碎的還有對宋朝的信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