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黃河。
靖康之變北宋淪亡快十五年了,終於有漢人軍隊重新抵達黃河北岸。
這支軍隊由梁興、董榮率領,他們過河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這種準備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著手,名字叫“聯結河朔”。河朔是岳飛的故鄉,也是金國在中原勢力的腹地,這裡民風強悍,崇尚武勇,如果能發動起來,讓金國內外受敵,對北伐的勝利會有決定性的意義。
七月初二,梁興等人與河朔義軍會合,他們先是掃清了黃河北岸的金國守軍,之後立即向第一個目標絳州的垣曲縣前進。
不要小看這個縣城,在這片區域裡,集結著至少一萬五千名金軍,首領的名字很經典,叫“高太尉”。
這不是玩笑,也不是疏忽。在當年的戰報裡,有很多高太尉、翟將軍之類的人名。這些人在戰爭中與岳家軍對壘,或死或逃,沒法知道他們的確切姓名。這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只能這樣。
同時也不能小瞧忠義民兵的實力,他們的前身是動輒聚眾十萬百萬的宗澤時期的民兵,這十多年來能在金軍的打壓下頑強生存,素質可想而知。他們到了垣曲縣,城裡的金軍非常警覺,很快就關閉了城門。可下一刻事情就亂了,外邊的義軍在爬城牆,城裡的居民幫忙開了城門!垣曲縣裡的金軍死光光了。城外的高太尉帶人殺了過來,先是五千人。梁興等人出戰,從辰時殺到午時,高太尉落荒而逃,梁興追出去十多里,抓了八十多個活的回來。高太尉憤怒,第二次帶了一萬多人來報仇,這次從未時殺到酉時,一萬人剩下兩三千人,繼續逃跑。
之後高太尉便失蹤了。
忠義民兵在黃河北岸迅速壯大,四處出擊,牢牢地站穩了腳跟。直到岳飛北伐結束,金軍仍然拿他們沒有辦法。
這時從全域性來看,岳飛連續大踏步跳躍,像現代戰爭中的空投戰術一樣,在敵佔區內的縱深處多點開花,使金軍內外一片混亂。局勢空前大好,只要維持住眼下的態勢,金軍必將迅速全面潰敗,甚至連黃河北岸的退路也被截斷,或許真的能實現岳飛多年以來的夙願:“使虜騎匹馬不回耳!”
可就在這時,岳飛的側後方突然間空了。
與岳飛戰區毗鄰的是淮南東路,由張俊、王德負責。這兩人的資歷、實力都是相當高的,不管以往怎樣,在這次戰役裡取得的成績非常可觀。
開戰以來,他們迅速推進,已經抵達並且佔領了亳州(今安徽省亳縣)、宿州(今安徽省宿縣)。看地理位置,這兩州在陳州的東邊,與陳州處於平行線上,甚至更偏北一點。也就是說,他們居然推進到了比岳家軍更北一點的地方。
很意外是嗎?
表面上的資料的確是這樣。可研究一下細節就會知道這裡面充滿了水分,跟海綿似的。淮南東路包括順昌府,在大戰爆發之前,劉錡曾在這裡把金兀朮擊潰,所有金軍都撤回到開封及其周邊,可以說淮南東路境內沒有敵人。
張俊、王德指揮大軍前進,就像郊遊一樣,根本不是佔領收復了毫、宿兩州,而是接管。南宋資歷最老的張大將軍撿便宜撿到這種程度,應該很滿足很滋潤,哪怕不再進取,也要多在戰場上待一會兒吧?不,沒有任何預兆,他突然間率軍後退,一路退回到自己的駐地廬州去了。
這時是七月八日左右,可憐的岳飛正滿懷信心地給趙構寫戰報,說黃河以北已有州縣收復,請諸路軍配合他迅速北進。
沒有任何官方檔案能說明張俊的撤軍原因。一來沒有金軍的攻擊;二來他也沒有向趙構請示,完全是他的私人行為。
聯想到之前傳旨人帶的口諭,會明白張俊是多麼體貼領導,光榮屬於皇帝,醜陋留給自己,他真是稱職的好乾部。不過有一點,他怎麼偏偏選在了這個關鍵時刻撤呢,早點兒或者再晚點兒不行嗎?
早一點兒的話,岳飛的攻勢沒有全部展開,隨時可以從戰場上脫身。而此時,兵力全都鋪開了,豈能說走就走?
晚一點兒,岳飛的攻勢會轉化成戰績,金兀朮會因此而退縮,那時戰局明朗,岳飛也會進退自如。而這時撤退,張俊恰到好處地卡住了岳飛的脖子。岳家軍不是強嗎?想進,得獨抗金軍全部;想退,也得留下一部分本錢。誰說張俊沒有軍事才能?
岳飛對張俊的退兵毫無知覺,他根本不會想到當大家齊頭並進時,突然間同伴們會不約而同地向後退一步,把他晾在了最前線。
他的部隊向北面的縱深處不斷前進,離他越來越遠。他身邊的軍隊很少,連最精銳的親兵背嵬軍都派給了張憲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