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金國十二萬大軍。無法想象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西方盛傳的溫泉關之戰,斯巴達王列奧尼達以三百勇士抵抗波斯王薛西斯率領的四十六個國家、一百多個民族組成的大軍,聽著真熱血。可那要有天險溫泉關作為屏障!
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十三日這一天,楊再興在曠野中撲向了四百倍於己的敵人,除了戰創遍佈的身體之外,他一無所有。他全部的奢望只是儘量拖住敵人,給身後的岳飛多爭取哪怕一點點的時間。
因為至少有兩個方向的援軍正向郾城方向火速前進。
小商河激戰開始,大雨中滿地泥濘,溝險渠深,楊再興衝進了金軍陣內。必死的決心讓他比六天前的全盛狀態時更加勇猛,金軍的傷亡驟然嚴重,這讓十二萬人同時憤怒了。
被這樣一小撮人挑釁,是個男人都會受不了,何況這段時間以來金國的男人們一直都很憋屈。憤怒中他們作出了一個非常罕見的決定。
萬夫長、千夫長出戰。
這是非常少見的。據統計,自從宋、金開戰以來,吳玠也好,韓世忠也好,甚至連同岳飛在內,都很少或者沒有陣斬、擒獲金軍萬夫長的記錄,可這時這種官銜的金軍將領扎堆向楊再興擁了過來。楊再興求之不得,這簡直是上天賜予他的好運。實話實說,要是這些萬夫長躲在十二萬的人堆裡,他無論如何也找不出來。
他試過,在一萬五千人裡都找不出來金兀朮!
楊再興的時機到來了。戰場上金軍箭如雨下,他每中一箭都會折斷箭桿,任由箭頭留在身體裡,繼續戰鬥。這一點讓後世的某些人想不通,他在幹什麼?
為了攢箭頭破紀錄嗎?
不,是為了戰鬥。箭桿不停地搖晃會擴大傷口不斷流血,直到他喪失體力,和全拔出來效果一樣。唯有折斷箭桿留下箭頭才是最佳的方法,這樣他才能儘可能長時間地戰鬥!
在這種情況下,他迎戰金軍的高階將官,於激戰中斬殺金軍萬夫長撒八孛堇,還殺了幹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百餘人,滅了兩千餘名金軍。
最後他終於力盡殉國了,他死時很可能陷進了淤泥裡,或者是某條注滿了水的溝渠困住了他,讓他死於亂箭。但是他絕對不會怨恨這場大雨,相反,他會感到非常慶幸滿意。這場雨嚴重地限制了金軍騎兵的機動性,幫著他牢牢地拴住了敵人。在他死後,金軍也沒法連夜推進。
岳飛在這個夜晚是安全的。
楊再興死了,他本應是全軍的箭矢,用來摧鋒破堅攻城略地,在北伐中大放光彩。可是他在死前所起的作用只是一面保護主帥的盾牌。他的死是註定的,除非他能殺光這十二萬金軍中的每一個女真人!這是他的榮耀,還是他的悲哀?
這是漢人的榮耀,還是漢人的悲哀
楊再興死後,十二萬金軍被困在這場大雨裡。戰鬥的時間很長嗎?不,最多不過兩個小時;死傷的人數太多嗎?也不是,除了萬夫長、千夫長之外,只是兩千多人而已:那麼是雨太大嗎?更不是,在遇到楊再興之前,金軍就在冒雨趕路了。
雖然金兀朮殺岳飛的心仍舊沒死,可十二萬的龐大軍團並沒有再向前移動,為什麼?
金兀朮也是個思維健全的人,他的腦子稍微運轉一下就會得出下面這個結論——楊再興只是路上的偶遇,他已經這樣難纏,那麼守在岳飛身邊的人呢?
這讓他不寒而慄,前思後想,他決定休整一下,邊休息邊觀望,等這場大雨過去再說。可是來不及了,他再一次低估了宋軍的決心,只是一夜之後,兩個方向同時有宋軍迅速殺來。
一支是順昌劉錡的八字軍。
自開戰以來,劉錡一直衝在戰場的前沿,張俊、王德的撤退沒影響到他,趙構、秦檜的班師令也沒讓他屈從,他始終保持著冷靜獨立的思維方式。當岳飛意識到在戰場上被孤立之後,發現只有劉錡處於能援助他的位置上。
劉錡沒有耽誤,他派自己的統制官雷仲率兵北上,去郾城救援岳飛。他們的行動已經足夠快速了,可是路途以及這場大雨阻礙了他們,當楊再興拼死一戰時,他們還在路上。
另一支是岳家軍前軍統制張憲率領的宋軍。
張憲駐軍在潁昌,郾城在潁昌府的東南端,而小商橋就在兩者之間。他距離岳飛的帥帳是最近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再興以生命為代價所爭取的時間就是留給他的!
張憲在暴雨中瘋狂趕路,當天夜裡就趕到了戰場,於次日凌晨向金軍發起攻擊。這是一次血腥的報復,岳家軍的精銳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