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空兵力,既然第一波的攻擊顯然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友永認為必須再次進攻以便在中華機返回馬里亞納群島時殲滅它們。因此,他在飛機返航的時候發出無線電報告:“需要進行第二次攻擊。時間7點正。”
在第一波攻擊中,曰方飛機所受到的損失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十三架水平轟炸機和二十一架俯衝轟炸機被中華方高射炮火擊落,還有十二架戰鬥機沒有返航。
這在以往的交戰中,是很少出現的。
其實在盟軍各兵種中,最害怕的莫過於空軍。中華的戰機已經被傳頌為魔鬼一路,每一次的飛行任務,總有許多人無法回來。許多盟軍飛行員,不管是戰鬥機飛行員,還是轟炸機機組人員,可謂只談之色變。
一想到,在茫茫大海上空,突然遭遇中華空軍的場景,真的可以說得上,令人不寒而慄。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空軍,已經變成一種死亡率最高的兵種。這是中華參戰後,悄然發生的改變。
曰本陸軍航空兵,早已青黃不接,就海軍航空兵算好些,許多精銳的老飛行還在,戰鬥力還在。
美國目前雖然還沒有面臨缺乏飛行員的糗境,但是隨著那些飛行時間長的飛行員逐漸陣亡,整體的戰鬥力,依然處於逐漸下滑狀態。特別是上次,偷襲中華本土之後,能回來的飛行員,十不存一。就算那些跳傘的飛行員,也基本上回不來,從他們落下的一瞬間開始,他們就是中華的俘虜了。
今天,這場空中遭遇戰,讓那些盟軍飛行員看到了和傳聞中,不一樣的中華空軍。似忽,完全沒有傳聞的那麼變態。中華的戰機,速度和機動也不是沒有辦法追得上。
然而,並沒有人去真正的關注一點,一百多架艦載機,除了自己一方有三十多架被擊落,其實是零戰績。
臨戰的緊張,死亡的壓力下,生存下來的盟軍飛行員,基本忽略了這一點。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能夠安全回到航母上,就是最大的勝利。忽略其他的情況,也不算太意外。
戰後出版的中華報道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