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部認為,馬金環礁的主島布塔裡塔裡島是一個設防較差,守軍較少的小島,決定派遣兩個營的地面部隊去進攻這個小島。實際上,在布塔裡塔裡島有曰海軍陸戰隊1284人,由一名海軍中尉指揮,另有水上飛機地勤人員(飛機剛撤走不久)、盟軍的工兵和朝鮮的勞工等,共計不超過1800人。
布塔裡塔裡島的形狀象一個鐵錘。中華軍隊計劃先在該島突出部實施牽制姓登陸,以便把盟軍從它構築在錘柄約三分之一處的主要設防地帶吸引出來。2小時後,中華軍隊在盟軍的主要設防地帶進行第二次登陸,以便將盟軍攔腰截斷。
但總這一企圖未能圓滿實現,因為盟軍基本上留在主要設防地帶未動,準備伺機對登陸部隊進行反擊。中華艦炮火力支援和艦載機的航空火力支援都很得力,上陸戰鬥沒有遇到多大抗擊。
但是,地面部隊剛一上岸,便迅速奪取勝利,也把支援的艦隊解脫出來。
這是登陸戰的重中之重,必須要快。一旦登陸戰陷入困局,便對局勢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果預定攻佔的地域狹小,物資消耗不會超過補給能力的話,速戰速決就會打亂敵人的陣勢,使其次去堅決抵抗的機會。在這種情勢下,對負隅頑抗的孤立之敵可圍而不攻,留待後續部認殲滅之。
後世二戰初期,美國就吃了這方面很大的苦頭,沒有登陸作戰經驗的美國陸戰隊士兵,已經上岸的部隊,受到幾名狙擊兵或者一兩挺機槍的阻擊,就幾個小時不能前進。夜間,偶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神經過敏,甚至開槍射擊,放棄陣地。這從經驗不足、訓練不當的角度來看是不足為奇的。
兩個小時後,中華軍隊佔絕對優勢的登陸兵才以死2人、傷52人的代價,佔領了布塔裡塔裡島。盟軍除陸戰隊1人、工兵和勞工104人被俘外,其餘全部被殲。在布塔裡塔裡的戰鬥中,中華軍隊與盟軍的兵力對比是0。6:1。
盟軍部置在中太平洋的飛機,由於這幾個月來前去保衛澳大利亞,已經受到很大消耗。
因此,中華航空母艦足以保護吉爾伯特登陸部隊的安全,使其不因空襲而受到任何損傷。
在實戰過程中,沒有一小隊盟軍戰機飛臨馬金環礁上空,盟軍雖對塔拉瓦進行兩次小規模空襲,但未獲得戰果。
在最初6天中,盟軍唯一的一次較大的空襲是,20曰晚從馬紹爾群島起飛16架魚雷轟炸機,襲擊了當時位於塔拉瓦以西約30海里的航空母艦特混大隊。這些魚類轟炸機被擊落11架。但有1架飛機投射魚雷,擊中一艘行動緩慢的補給艦。該艦有17人死亡、43人負傷。彈藥艙、鍋爐艙和後機艙進水,不得不駛往富納富提搶修。
南部突擊部隊,以塔拉瓦環礁中唯一設防的貝堤奧島為其主要進攻目標。貝提奧島細而長,全長為2海里,是盟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的一個據點,也是當地的一個行政中心。
島上約有12600名盟軍海軍隊戰隊。此外,島上還有1000名盟軍的工程兵和1200名朝鮮勞工。其中有一部分工程兵受過軍事訓練,配有武器。因此,該島盟軍部隊應估計為13000名。
中華軍隊的登陸部隊是海軍陸戰第二師,約有16000人。這個師大多數人是經過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考驗的勇士。
該師留一個團作預備隊,以便根據需要去支援馬金或塔拉瓦的登陸作戰。其餘兩個團全部用於進攻塔拉瓦,由其中的3個營擔任突擊上陸任務,以另外3個營作為後續梯隊。
各營的登陸兵均為900人左右。內此可見,登陸部隊的兵力是不足的。突擊上陸的兵力至少要比抗登陸的兵力多2倍。這已成為一條軍事原則。
在這次登陸作戰中,海軍陸戰隊既需要在兵力方面超過敵人,也需要在支援兵力方面勝過敵人。
為從海上奪取貝提奧島,對進攻的一方提出了一個從未遇到過的問題。
這個小島的防禦能力不僅僅取決於守島部隊的質量和數量,還與該島難以接近的天然條件有關。在這個小島的四周,散佈了一條寬寬的珊瑚礁。低潮時,海水剛好可以淹沒這些珊瑚礁。
盟軍使用水泥、珊瑚、鋼筋和鐵蒺藜等,在該島四周的礁盤上構築了障礙物,迫使登陸艇必須透過盟軍岸炮控制的航道才能靠近該島。
盟軍還沿著**時的水線,在海灘上構築了一道四米高的壁壘。這道壁壘是用椰子樹圓木構築的,極其堅固,只有使用重炮才能將其摧毀。在壁壘後面,構築了許多火炮掩體。有些掩體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