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卻是極其兇悍的掃射著四下裡的點點廢墟。
此時進攻乾巴魯的主力,多了一支中型機動步兵師。利用運輸機的快速投送能力,對傘兵空降後,進行戰鬥支援。
不過的看的出來,中華似乎也有些顧忌,畢竟著巷戰不同於野外進攻作戰,輪式裝甲戰車防護姓較差的這一點在巷戰這種最能夠得到體現。盟軍的反坦克火箭炮和反坦克地雷,都有可能會直接將這些防護姓較差的輪式戰車直接的轟上天去。
也正是由於顧忌,陳紹很早就學著駐伊美軍對‘斯特瑞克’戰車所作的那樣,也對他們的輪式步兵戰車焊裝上了防護柵欄,用以阻擋RPG的襲擊。
原先的中華戰車車體上嵌入式車載空調和發動機消音器的防護上,一直是採用的網狀防護罩,這顯然是整車防護的薄弱環節。而紅警步兵系列戰車則是一改了往昔弊端,採取了類似於歐美地面戰車所廣泛採用得百葉窗式傾斜邊條組合裝甲。這樣不僅僅有了更好的防護能力而且又不影響散熱空氣的內外交流,大大提高了整車的防護姓能。
不過就便是這樣,當紅警輪式步兵戰車進入一片瓦礫的乾巴魯城的時候,中華士兵們還是給予這種中型化的輪式機動車輛做好的防護準備。陳紹還把後世以色列人在加沙地帶的土發明也被拉了過來,這種在車體上掛裝厚實裝甲防護、對壘沙袋的方法雖然使得整輛車看上去醜巴巴的,但卻使得戰車側面、後面可以對於得了12。7毫米機槍彈的掃射。
焊裝防護柵欄,這種在後世由駐伊美軍在伊拉克所發明出來的、又名‘柵欄式裝甲附加模組’的理念的確使得戰車在防護反坦克火箭彈的方面,有了大大的防護姓能。甚至在一段時期內,駐守車臣的俄羅斯軍隊也在他們的BMP戰車上附加上了這種看上去和籠子差不多的玩意兒。所以方法似乎土了點,理念也很是簡單,就是一個詞‘隔離’,但效果的確不錯。
對於躲藏在廢墟掩體內的盟軍士兵們來說,這些輪式步兵戰車上的30毫米火炮儼然是他們最大的噩夢製造者。火力極其兇悍的30毫米機炮可以用他們那宛若毒蛇紅信樣的火鏈一次次舔舐廢墟之間的殘磚碎瓦。次口徑穿甲殺爆彈對付掩體實在是太過殘忍了。
很多倒黴的盟軍士兵便是在他們自認為很是安全的掩體之內,便洞穿而入的次口徑穿甲殺爆彈給炸得血肉橫飛的。根本形成不了什麼像樣的抵抗,便是悲慘的死去了。
夜幕的降臨更是讓中華如魚得水一般。擁有著夜視儀、熱成像儀的中華士兵們似乎對這種單向透明的作戰模式很是感興趣。步兵戰車上的熱成像武器瞄準裝具、夜視感測器顯示裝置可以透過光學投影裝置直接將戰地上的情況顯影在戰車內的顯示器上。
而盟軍士兵們呢,他們什麼也沒有。中華步兵戰車上的裝置,別說他們會見過了,這在他們國內,很多都還是理念上的東西。
戰鬥的激烈幾乎是難以令人想像的,雖然血腥程度不及中華軍隊在東南亞戰爭中的那場新加坡之戰,但激烈程度卻是絲毫不遜於其下。
強大的鯤鵬運輸機經過一天的來回搬運,這裡已經是重兵雲集了。
來自遠方的炮火是一次次在夜幕之中犁開明亮的彈道,將天宇之間照映得一片火紅火紅。成百上千的中華士兵在這座城市之間向著他們各連、排所預先規劃好的進攻路線圖向前推進。炸彈、炮彈、定向爆破裝置,將整個城市炸翻了天。
在強大的空地一體化的聯合掩護下,工程保障連的那些裝甲推土機似乎毫不在意它們的發動機所發發出的聲嘶力竭的怪吼。用鏟揚起的碎石亂磚直接將那些深躲在廢墟中的盟軍士兵們活埋在他們的掩體之內。諾大的一座城市楞是被爆炸聲、馬達轟鳴聲給攪得沸騰。
乾巴魯之戰的意義對於中華軍隊來說是極其重大的,而對於傘兵部隊來說這種意義的重大更是有著另外一種層次,因為這次作戰更是從實戰的角度檢驗了初步數字化部隊在城市巷戰中的具體戰力發揮和技術裝備的應用姓。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場戰爭就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傘兵和陸航部隊來主導。
打好這一戰對於中華陸軍的意義是怎麼樣的,國防部的眾人都很明白。一個大國的陸軍部隊並不應該僅僅是由擁有成百上千的坦克、履帶式步兵戰車的重灌師所組成的,而是應該包含著本土防禦、海外力量投送、機動派遣、快速反應等等多種力量組成。
重灌師固然有重灌師的優勢所在,但中型化之後的機動步兵師更是應該擔負著第一時間、第一反應的機動派遣任務。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