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到了“福山館”,變得十分虛心,一點一滴都刻意模仿,炒出來的菜,和“福山館”的大師傅炒出來的一模一樣。王老闆十分得意,張明的手藝已經到了可以亂真的地步。
說來也怪,同樣的菜讓盧老闆往桌上一端,味道立刻就不一樣了,即使是張明炒的菜,盧老闆往桌上一端,味道也是鮮美異常,而別人端的菜,就沒有那個鮮味。王老闆這下可傻眼了,誰讓自己沒長一雙盧老闆那樣的手來?手長在人家身上,這是沒法換也沒法學的事。
其實這奧妙就出在海腸子身上。海腸子,特產於煙臺,是一種腔腸動物,因形似蚯蚓,如雞腸之狀,所以才被叫做海腸子。
海腸子雖然形態不美觀,但肉質脆嫩奇鮮。每年冬天,盧老闆返回老家度歲,趁機大宗收買海腸子,然後焙乾,碾成細末,帶回北京城。
那時的堂倌也好,大師傅也好,腰間都圍著塊很大的巾子,盧老闆把海腸子的細粉末藏在大巾子裡,往桌子上端菜的時候瞅空撒上一點,味道自然就變了。當時沒有味素之類的增鮮劑,這海腸子粉就充當味精了。
“福山館”嚴守著海腸子的秘密,生意越做越紅火,漸漸頂垮了其他同行,壟斷了京城的酒店業,福山人開的飯館也越來越多,形成了龐大的“福山幫”。
用海腸子配韭黃烹製,鮮爽無比,是早春最佳的下酒餚饌,此菜由芝罘民間的“長久有餘財”演化而來。
遠在明朝年間,生活在煙臺芝罘島的漁民,每到大年,家家戶戶都要用韭黃、海腸、豬肉、鮮魚為主料,熬製成一個大菜,取其諧音“長久有餘財”,以寓來年獲得更大的豐收。後來,此菜傳至飯店,因原菜是大雜燴之類,廚師感到十分不雅,遂對它進行改進,單取韭黃與海腸烹炒,稱為“韭黃炒海腸”。此菜以質嫩味佳、清鮮爽口見長,在清末民初的煙臺餐館中極為流行,至今仍為煙臺的名菜之一。
而眼下雷天易見到這個海腸子的時候,點子一下子就來了。
雷天易知道,味精是二十世紀初期發明的,離現在還有個六七十年。而現在飯館裡面做飯調味增鮮主要是用高湯調製的密料,而這些密料說白了還是高湯。雖然說有一定的鮮味不假,但是這種鮮味還是有限的。
而天逸樓就不一樣了,雷天易的超市當中有那麼多的味精和雞精,這些東西的提鮮能力要比高湯什麼的好一些,所以天逸樓一直用著這些。
但是即便是超市裡面的東西再多,畢竟也會有用完的一天。況且天逸樓每天要做那麼多的菜,所需要的味精也不少,雖然一天的用量不多,但是日子久了就多了。
但是在雷天易發現了海腸子這個東西之後,一切問題就解決了。
海腸子在曬乾走後磨成沫的話,是完全可以取代味精用的,而眼前就有一個可以提供海腸子的地方,這怎麼能不讓雷天易高興呢?
雖然說雷天易不知道清朝的這個時候有沒有人用海腸子當做味精來給菜餚提鮮,但是能解決天逸樓本身的味精供應問題就是好的。如果周圍地區沒有海腸子粉這種東西的話,雷天易就可以要那個靠海小村落裡面的漁民多打一些海腸子來。到時候雷天易就可以自己加工再高價賣出去,如果能賣到國外去的話,那就更好了。
自從雷天易從那個外國人手中用套套換取了火槍之後,雷天易發現自己越來越愛和外國人做生意了。這種巨大的利潤反差讓雷天易買東西的**更強了。
所以說,現在如果有個外國人站在雷天易面前,說要和他交易的話,雷天易肯定會拉著對方不放,盡其所能的把超市裡面的東西推銷出去,然後獲取巨大的利潤的。
雷天易發現,有的時候自己越來越像個奸商了。
“咚咚咚”
就在雷天易和王開元他們在天逸樓三層的雅間裡面商談的時候,雅間的門被敲響了。
“進來。”
這個事雷天易設定的規矩,服務員進雅間之前一定要先敲門。這樣不但體現了天逸樓的素質,同樣也給與客人們方便。
‘吱嘎’一聲,雅間的門被開啟了,只見一個服務員走了進來。而這個服務員的後面,卻跟著一箇中年人。
“王老伯。”
“爹。”
見到了這個人,雷天易和王開元同時開口說道。
來人正是王開元的父親王老漢,此時他的神色有些不好,顯然像是有什麼要和王開元和雷天易二人說的。
雷天易見到王老漢來了,頓時感覺不好。因為天逸樓